Author: Asii
•2025年11月7日 星期五,晚上7:13
更大

 《拼biang・靚jiangˊ:臺灣客家多重面貌》導論

羅烈師 

客家是不是客家人的客家,客家是台灣人的客家。

2021年夏季王嵩山與我受楊長鎮之邀,前往客委會參與一場「全國客家經典文物」的諮詢會議。楊長鎮把故宮博物院等國內各大博物館負責典藏的館員都邀來了,會中逐一分享館內的客家典藏。儘管參與者對究竟什麼是客家文物見解紛歧,但是對於楊長鎮廣發英雄帖之舉,都熱切地呼應。隨後,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便執行「全國客家經典文物聯合目錄暨數位展示建置計畫」,並根據此成果,以《拼・靚—臺灣客家多重面貌》為題,辦理全國客家文物聯展;而本書即前述實體展覽之延伸成果。

本書榮獲2025巴黎設計金獎

當人們談論族群時,總會先想到「獨一無二」的族群特殊性,就像「客家人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呢?」就成了常見的問題,於是小氣、小炒、花布、桐花或夜合等編織成了當代臺灣客家的刻板印象。然而客家就只有這樣嗎?應該不是。當人們執著於特殊性時,總是想著「不一樣」,甚至誤以為少數族群的文化完全異於一般人群。然而,在臺灣這片土地上,人們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不斷調適與改變;而不同族群間,幾百年來也持續地互動。因此,在臺灣史的脈絡中,客家其實有著多重而活潑的面貌,有自己的特殊性,也有普同於所有人群的共通性。

當我們在博物館裡,用文物訴說客家故事時,面臨著相同的處境。客家並非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客家跟所有人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而且伴隨著整個世界而調整節奏,因此「客家不是客家人的客家,客家是台灣人的客家」。博物館的客家展示也跟真實生活中的客家相同,不會只用特殊的客家文物來展示客家,更要善用所有博物館的一般文物,才能彰顯客家所處的歷史與文化脈絡。本展及圖錄之文物來自故宮博物院等18個國內博物館機構、北港朝天宮15個民間機構以及陳達明等23位民間藏家,因此《拼靚》成了這個國內各館舍客家文物聯展的名字。

拼靚」兼具雙重意義,首先「拼」是拼合的意思,「靚」是珍貴的文物,就像拼圖那般,將國內各公私立博物館、地方文化館與民間收藏家的典藏,匯聚到臺灣客家文化館,共同結合為一幅完整的臺灣客家文化拼圖。同時,「拼」也可以是「拚」的通同字,拚靚意謂著來自各館的珍貴文物,彷彿在展場中相互競豔。

另一方面,「拼靚」如其字面,是力量與美麗,用來表達客家人堅韌的精神與生活美學,以展現客家文化傳統與創新的力與美。本書依循《拼靚》展示,包含「saiˋ、靚jiangˊ、敬gin、拚biang、變bien、尋qimˇ」等六個主題。六個主題名稱皆用常用的客家字彙,而這些字彙也是漢語的一般用字,對通曉客語文字的讀者與觀眾而言,顯得親切;不熟悉客語者也可以視為一般漢字,理解無礙,而這也同時表達了客家文化之特殊性與普同性。以下用六個故事,勾勒臺灣客家的幾重面貌。

saiˋ意謂遷徙,以歷史為主要展示內容,展區的引導故事為岸裡社的土地大租執照(收據)的印版。岸裡社為18世紀中臺灣平埔巴宰族中,人數與勢力最大的群落,清政府與平埔結盟,授與土地所有權,並利用其武力,以協助治理台灣。漢人入墾時,向平埔取得土地拓墾權,平埔從追逐梅花鹿的獵人,成了漢人田園的「頭家」。因收取大租的量大,而直接以印版大量印製收據。客家就是在這樣的拓墾體制下,與平埔族群合作開墾農業,彼此文化也開始交流。

jiangˊ意謂美麗,主要展示內容為織品,展區引導故事為「李松貞嫁衣」。本件為屏東縣佳冬鄉蕭家與內埔鄉李家兩個客家家族聯姻時,新娘李松貞傳世的嫁衣。傳統漢族婦女不論閩、客,皆沿襲明式官裝之「鳳冠霞帔」作為結婚禮服,頭戴鳳冠、外穿紅色蟒衣,衣上加披霞帔與雲肩,再下著馬面裙。這場婚禮舉行於民國34年(1945)戰後,其實早在日治時期,新娘禮服已逐漸被西式白紗取代,這套嫁衣表現了兩個客家家族對傳統的堅持。

gin意謂崇拜,主要展示內容為民間信仰,展區的引導故事為「調單:客家祭祀的籌資辦法」。本調單明治42年(1909)新竹縣新埔枋寮義民廟中元祭典的分工及捐資表(調單),當年輪值庄為十四大庄之坪林聯庄。這張調單包含爐主、工作者(經理與四柱)與奉獻者(緣首)等三個層級,共118個家族。爐主范盛記為宗族公號,絕大部份的參與者也以宗族的名義參與。人們又出錢又出力,共同完成14年一度的祭典,可以視為是20世紀初期的群眾募資行動。

biang意謂拚搏,主要展示內容為地方武力,展區的引導故事為賴熊飛大刀。本件據傳為清嘉慶年間海盜蔡牽之亂(1802-1809)時,六堆第四任大總理賴熊飛所使用的大刀,形制威武驚人,佳冬地區流傳著「敵人不必怕,違背軍令被賴路二斬頭過刀才可怕」等諺語。六堆是高屏地區自康熙年間以來逐漸形成的客庄自衛組織,這樣的自衛力量,帶領客庄在亂事中抗衡自保。

bien意謂創新,主要展示內容為產業,展區的引導故事為林榮飛的陶藝。林榮飛(1896-1970)福建福州人,是苗栗著名陶藝師。年輕時來台,受聘於日人所經營的窯廠,擔任師傅。在台灣娶妻生子後,又獨資創業,以夾雜福州話的客語,在苗栗公館創立「林榮飛陶器工廠」,生產甕、罐、壺、香筒等生活及宗教用品,工業陶瓷更是貨暢全臺。他擅長將陶藝雕塑化,充滿藝術活力。客庄一直都不只有客家人,還有其他族群的人共同開創生活;客庄公館的陶藝故事就包含日本業者與福州師傅,不只是客家而已。

qimˇ意謂尋找,主要展示內容為文學與藝術,展區的引導故事為林海音的文學。林海音(1918-2001)的父親為苗栗頭份客家人,她出生於日本大阪,四歲前居住在母親的故鄉板橋,後隨父母遷居北京至成年,戰後回來臺灣。她以北京為背景的成名小說《城南舊事》,1983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改拍電影,獲國內外大獎。林海音一生對文學貢獻卓越。雖以一口京片子、自由坦率的「外省」女性形象著稱,然而從其客家淵源以及她對鍾理和、鍾肇政、黃春明等大量臺灣青年文學家之提攜,可見其跨越族群樊籬的多姿光彩。

本展覽彙整了大量公私收藏,並以圖錄的型式出版專輯。專輯中所收錄的藏品圖像,涵蓋民俗、藝術、文學、文化、歷史、社會、經濟等方面的主題,由吳學明、李文良、邱彥貴及鄭惠美等學者共同參與,結合了專文、圖說等文字敘述,期盼可以成為客家文化之研究與教育推廣的重要參考資料。

最後,向《拼靚》展示與出版的幕後英雄致敬。當定調展示名稱是「拼靚」時,我便向策展團隊「曉宇宙」的林群華表示,希望從展品中,擷取力與美兩個素材,做為主視覺。團隊接到這個任務後,敏銳地找到「獅」與「虎」。虎來自藍地黃虎旗,是對抗異族統治者的力量象徵;獅來自佳冬蕭家的李松貞喜被,是喜慶新婚的美麗圖案。我第一時間看到設計初稿時,就立即回應:「對了!」展場的美麗來自於她的功勞!至於超過150件的展品,乃至隨後延展與換展的30餘件展品,除了團隊執行館到館的運送外,前導的蒐尋與洽詢以及布展過程中鉅細靡遺地協商並解決問題,全賴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的陳美燕與陳欣宜兩位。展場的豐富歸功於她倆的細膩!

我在這個拼合50個以上館舍、單位或個人珍貴文物的特展中,向來自各領域的專業者學習甚多,也點點滴滴地感受到自己在策展路上的成長。在此謹借圖錄之一隅,向所有貢獻者表達個人的敬意與謝忱。





Author: Asii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上午8:52
更大

 

客家社團

前言

臺北是工商繁榮的都會相較於農業為主的臺灣客家庄,在人群接觸方面有重大的差別。客家庄居民移民至都會後,接觸非客家人群,其族群身份的認知從而浮現;也因此,客家社團與客家意識都比客家庄居民來得濃厚。同時臺北的首都地位使得臺北客家更容易獲得臺灣客家的主導力量

關於臺北市客家社團現況,依目前調查資料,臺北市客家組織可以分成四類,即同鄉會、聯誼性社團、文化學術社團與演藝性社團以及這些社團所屬各式研習班、青年組織等相關附屬單位。同鄉會社團,是以相同族群性質或地域籌組的客家社團,如客人會、廣東同鄉會、新竹縣同鄉會、苗栗縣同鄉會、六堆同鄉會,另外也有以鄉鎮地域為範圍者,如南庄、龍潭、東勢、美濃等。演藝性社團以歌唱、音樂及戲劇之表演與學習為宗旨,例如臺灣客家山歌團、全球客家聲韻歌劇團、臺北客家鄉音合唱團、中華民國三叔公客家傳統劇演藝協會等。另外也有文化學術社團,以促進語文、文化與學術推廣為宗旨,如客家雜誌社、全球客家郵報社、臺北市客家語教師協會等。最後則還有聯誼性質的社團,如中華世界客家婦女協會、臺北客家扶輪社、臺北市客家自強會、臺北市客家長青會等。另外,老客(亦即世居臺北盆地有客家淵源的居民)所組成的宗親會血緣性質社團,也可以視為是種意義的客家組織。

臺北市的客家社團在臺灣最為早熟,早在日治末期,以「客人」為族群身份屬性的臺北客家社團組織即已發軔,這時的客家社團一方面是臺北都會的客家,有著臺北本身的在地性;但是也另一方面是首都臺北的客家,代表著整個臺灣客家。從戰後至1970年代,臺北作為首都,自然地成為以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僑務為中心之世界客家的基地,代表了整個臺灣客家;與此同時,以鄉鎮或縣市為範圍的同鄉會也紛紛成立。至1988還我母語運動之後,臺灣客家意識被喚起,以「客家」為名的社團漸多;尤其是2000年中央與地方客家事務機關成立之後,客家社團更為蓬勃。目前臺北市客家社團計四大類同鄉(17)、聯誼性(13)、文化性(23)與表演性(18),共約71個(參見表1)。

1 臺北市客家社團分類清冊

同鄉會

聯誼性

文化性

表演性

臺北客家鄉親聯誼會

臺北客家扶輪社

全球客家郵報社

中華民國三叔公客家傳統劇演藝協會

臺北市客家愛鄉協會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

臺北市客家語教師協會

台北市客家演藝協會

臺北市南庄同鄉會

世界客屬總會臺北分會

臺北市大夥房文化協會

火燄蟲客家說演團

臺北市龍潭旅北鄉親會

中華世界客家婦女協會

臺灣客家文經發展協會

台北客家鄉音絲竹樂團

臺北市廣東同鄉會

臺北市客家長青會

臺北市客家文經發展協會

台北客家鄉音竹樂團

臺北市北區客家會

臺北市飛鳳祥和促進會

臺北市客家文化研究推廣協會

台北客家鄉音合唱團

臺北市六堆客家會

臺北市客家自強會

臺北市青年客家文化協會

景勝客家戲劇團

臺北市苗栗縣同鄉會

台北市青年公園客家長壽會

臺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聰嬌客家戲劇團

臺北市新竹縣同鄉會

台北市東區客家會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

台灣客家山歌團

臺北市桃園同鄉會

永福生活圈社區發展協會

財團法人伯仲文教基金會

全球客家聲韻歌劇團

大臺北地區范姜宗親會

中華民國路跑協會

臺北市客家文化協會

中華客家音樂團

大臺北鍾姓宗親會

臺北市客家女性發展協會

臺北市彩鳳文化協會

臺灣客家愛樂合唱團

范姜宗親總會

臺北市客家里長聯合會

台北市福愛客家讀書會

台北市客家忠義民謠歌劇團

臺北市高雄客家同鄉會

 

臺北市客語漢學推廣協會

墨客樂團

臺灣客社

 

中華孝教善業總會

iColor 愛客樂樂團

臺北市高雄縣暨美濃同鄉會

 

中華道教三山國王慈善會 

謝宇威樂團

新北市詔安客家文化促進協會

 

客家雜誌社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褒忠亭

山狗大/後生樂團

 

 

財團法人寶島客家電台

 

 

 

開心會

 

 

 

臺北市客家文化伯公福協會

 

 

 

臺灣客家聯盟

 

 

 

台北市三山國王文化協會

 

合計         17

13

23

18/71

料來源:依《臺北市資料大平台》及團隊調查所得,綜合整理。主要資料包含:

1.109年臺北市客家社團名冊(更新時間:2020-11-13)

2.臺北市人民團體名冊(更新時間:2020/07/28)

3.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社團園地網頁https://ssl.thcp.org.tw/connections/clubs (搜尋日期:2021/03/03)

4.臺北市演藝團體名冊(統計至1090928) (更新時間:2020/11/09)

 

本文受限於篇幅於調查所及,無法一一介紹表列之社團,以下依時間為縱軸介紹臺北市的客家社團,以彰顯臺北市客家社團的長期趨勢,各階段依發展脈絡擇選相關社團加以描述,也將不同類型的社團依照此一趨勢,表現在各節中。

臺北客家社團

客家社團是臺北市客家文化活動的重要參與及承辦者,因此社團在臺北市就好像臺灣各地的客家庄一般;然而,都會的客家來自四面八方,又與多元族群共同生活,這使得臺北都會客家的人群屬性與傳統客家有著明顯的差別。都會客家有著較高的族群意識,來自各地的客家人組成社團,有著聯結、聯合與超越農村社會的族群屬性;最後臺北的首都地位,使得臺北客家更傾向於代表臺灣客家而也因此與政治關係格外緊密。

都會臺北與首都臺北是決定臺北客家社團的兩種基調,作為磁吸客庄移民的臺北都會,客家社團從同鄉會逐漸於臺北在地化,建立以臺北市本身為認同的客家社團。相對地,作為首都的臺北,客家社團必然以國家及國家面對的世界為視野,使得客家社團不得不涵攝立場各異的政治性。

從長期發展趨勢觀察,早期的客人會,到二戰之後發展為客屬同鄉會,並因外省客家而加入了「中原」二字,成為「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並且為崇正會的前身;此過程是一段關於臺北市客家社團較深遠的一個脈絡,族群識別度也較高。其次,1980年代末以前的客家組織以同鄉會等類地緣性質組織較多,如:臺北市苗栗同鄉會、新竹縣同鄉會等,也持續運作至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960年代末也開始出現信仰社群組織。直到1990年代,臺灣主體意識提升,開始出現臺灣公共事務協會等社團,2000年以後則以聯誼會性質的社團為多。

如果以百年為尺度觀察這頁歷史,早期臺北客家社團有相對較高的自主力量,足以置產及自主辦理儀式或文化活動;越是晚近,社團則越傾向於與政府協作。臺北市的客家社團在客委會及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等專責機構成立之前(2000年以前),面對從桃竹苗及六堆等地移民北上的客家人,社團提供法律、醫療、工商、人事等等服務,協助移入臺北市的客家人適應在地社會,當時客家人凝聚力高、自主性強。例如:早期臺北市的義民祭典,是自發性的前往祭拜祈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寶島客家電臺籌設及募款的過程,客家鄉親踴躍捐錢,希望能成立一個客家人自己的電臺,在都會地區能聽到客家話、能開口說客家話。從移民社會的角度觀察,移民初期比較需要體制外的協助,等定居下來,在地化後,就慢慢不需要社團提供協助,社團功能也就漸漸弱化。


132 臺北市客家社團發展趨勢[1]

另一方面,客委會成立之後,開始用預算補助客家祭典和各式文化活動,很多本來會主動捐款的鄉親,慢慢的就不捐了。客家社團轉而爭取政府的補助,配合政府的施政,每年協助舉辦義民嘉年華及社團成果展成了大部分臺北市客家社團的重要工作。客家社團從自立到依賴,社團自主力慢慢降低。目前臺北市客家社團的成員重複性高,普遍年齡也偏高,年輕人沒有意願加入,是最大的危機。但是,同樣是客家社團,卻有不同的發展樣貌。早期同鄉會及聯誼性的社團逐漸老化,而演藝性的社團(如:臺灣客家山歌團、臺北客家鄉音合唱團等)及國際化的社團(如:臺北客家扶輪社、中華世界客家婦女協會等)卻蓬勃發展。演藝性的社團透過不斷的學習音樂及舉辦演出活動,歡迎其他族群的朋友加入,透過高品質的客家音樂演出,帶動臺灣欣賞客家音樂的人口跟習慣,進而愛上客家、參與客家、傳承客家。國際化的社團則提供多元的課程及活動,吸引青年參與客家事務,並積極帶領社員參與國際交流,讓客家不再侷限於臺灣、侷限於過去,進而能開拓社員的視野,展望客家的未來。這兩類的客家社團反映出臺北都會客家的特色:多元化、國際化,也指出未來客家社團轉型的新方向。

附註:本文為原報告書社團篇的前言與結語,該篇由陳明惠、江沛靜、謝名恒撰文,羅烈師定稿及書寫前言結語。




[1] 資料來源:本團隊繪製。



Author: Asii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上午11:43
更大

 

臺北客家表演藝術[1]

傳統戲曲植根於桃竹苗客庄,正是遭逢當代娛樂市場挑戰而勉力拚搏時,1987年在臺北登上戲臺而重獲生機。此一生機是都會人才匯聚與國際視野所共同培育萌發的,代有人才,而今第三代已隱然接棒。客家戲曲在臺北崛起的歷史顯示,它是音樂學界、民間表演團隊與政府文化單位,三方協作並發揮創意的成果。這故事萌芽自1960年代許常惠之採擷民間歌謠,1979年代成立「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終於在1987年臺北露天音樂藝術節,許常惠與鄭榮興師徒合作之客家傳統戲曲歌謠表演而揭開序幕。師生兩人都有留學法國背景,受到民族音樂的訓練啟發有直接關聯。簡言之,傳統表演藝術其實並不只是傳統,都市的教育體制、觀眾、文化施政與國際視野,共同為這傳統創造了新的魅力。相同的情節發生在口說藝術與布袋戲的藝術家身上,張春泉、謝小玲與黃武山都不斷地跨越傳統現代與異文化,締造了各自表演事業的新傳統。

客家流行音樂創生於1981年的臺北,一如傳統戲曲,力求掌握傳統核心與推陳出新。其他的戲劇舞劇等則是反思文化核心與認同的最佳場域,非客家認同者的參與,擴大了客家表演藝術的觀眾基礎。客家流行音樂扮演著創作者對於自身歷史記憶、文化傳承、土地鄉愁的展示過程,經由詞曲傳達作者的族群經驗與文化認同。同時,這種族群想像與文化再現也逐漸走向多元與歧異,並不斷與其他文化或音樂形式,相互交融。[2]都會或許隱匿了人們的身份,然而在客家可以在藝術裡現身,而且把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人拉了進來,最後許多藝術工作者發現自己與客家的距離,比想像中近好多。

從歷史的角度觀察,當代臺灣客家表演藝術是臺北的發生的;傳統藝術的根當然在臺灣客庄,但是其精緻化及創意,也在臺北展開。臺北以客家為核心價值的藝術工作者,在傳統戲曲或現代流行音樂堅持著客家認同,都創作了可觀的作品。

簡言之,在表演藝術專業者以及公私部門協力下,臺北客家表演藝術工作者既堅持了核心傳統,更跨域創新合作,將客家文化融入主流表演藝術中,也在臺北締造了客家表演藝術的新面貌。

一張含有 文字, 圓形, 字型, 螢幕擷取畫面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184表演藝術發展趨勢[3]

最後,關於臺北都會對於客家表演藝術所具有的創造力,不妨以2019523日在信義威秀前廣場一場快閃表演,作為生動的寫照。當天的表演集合京劇、歌仔戲、客家戲、民俗技藝、戲曲音樂、劇場藝術系共6系,動員近百位學生,在信義威秀前廣場展開精彩快閃表演。展現戲曲藝術特色,更結合流行時尚創意元素,驚豔全場。在Youtube影片上超過78萬次的點閱與1萬多個讚中,有幾則不同風格的留言:

整場表演下來,讓人好感動哦!從京劇到歌仔戲這段……真的會讓人心酸,因為已經很久沒看到,聽到傳統的歌仔戲了,而那個客家的身段,簡直是棒呆了……最後的劇場跟完美的Ending
好喜歡這個表演
真羨慕臺北的市民們能在現場體驗他們快閃的表演
何時……臺中也能有三不五時像這樣的表演呢?
支持屬於臺灣自己的文化,加油^^

媽勒超屌的啦!
看到一群跟自己一樣大的年輕人在做著這麼有意義的事情
雖然走文化不一定有飯吃哈哈哈
一直起雞皮疙瘩還泛淚,不誇張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當傳統技藝走到式微的現今,當生活與興趣夢想發生衝突的年歲,還能繼續堅持的有幾人,感動著傳承還在的同時,也忍不住擔憂他們的未來,社會的大環境還能支持她們嗎?

在展示這些所謂中國文化的背後,更多的是無數個夜晚與自己內心的獨白,內心好累、身體好累,自己選擇的這條路到底對不對 ? 為什麼不乾脆投身西方的主流文化之中就好,博人眼球又風光。曾經我有選擇的機會,可惜終究在現實面前妥協,讓自己的琴和熱血塵封在過去美好的時光;縱然如此,也希望大家能付出一點門票錢進去支持他們,大家一起坐在臺下欣賞他們詮釋和投入,讓好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將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傳達給後世百代。


 

 



[1] 本文為【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110年度「臺北市客家文化地圖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表演藝術章之結論。

[2] 參考王俐容、楊蕙嘉,2019,〈當代臺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刊於許維德編,《客家、認同政治與社會運動》,頁398-399。新竹:陽明交大出版社。

[3] 資料來源:本團隊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