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上午9:32
羅烈師
2015.4.4
一、破PB
![]() |
2015新竹城市馬成績證明 |
2015春季新竹城市馬拉松,我以3:47’53”完賽,雖未達成賽前設定的3:45目標,但打破了去年同場地個人生涯最佳紀錄(PB)3:57’23”。 從東區世博館出發,經十八尖山下,由東門入城,再往南寮海岸線後,由頭前溪南岸返回出發點。全程平坦,氣候涼爽,志工貼心,市民熱情,天時地利人和的美好賽事。拜科技之賜,佩帶專用錶與心跳帶,隨時監控配速,賽後並取得全程數據(參附錄)。下文依步速、心率、步頻、觸地、步幅、振幅等數據,描述並分析此次全馬過程:
二、數據
全程3:47’58”(手動計時誤差),平均數據分別為步速每公里5’25”,心率每分鐘150下,步頻每分鐘182步,每步觸地時間0.236秒,步幅1.01公尺,垂直振幅8.2公分。
(一)步速
戴上手錶後,可以全程監控速度。第一個與第二個10公里皆費時約53分鐘,第三個10公里約54分鐘,亦即前30公里維持了520的目標配速,只是前20都在520以內,而第21-30則在520以外。第四個10公里費時57分,平均配速已在5’40”之外。最後10公里每公里掉速約20秒,這200秒差不多就是超過完賽目標的時間。
(二)心率
![]() |
2015新竹馬29公里疲態初露 感謝《運動筆記》網站攝影師 |
全程平均心率150,有點嚇人。目前我尚不確定自己的最高心率,先前練跑時,配速跑的下限是150,節奏跑的下限則是160,估記最大心跳落在185左右。亦即我以81%左右的心跳跑完全程,跑前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但沒想到身體真的可以忍受如此長時間的高心跳。
低於150心率的時段出現在前2公里、11-16公里、40-42公里。前2公里熱身,低心率可以理解;11-16公里步速約5’16”左右,算是高效率階段;最後3公里步速已降到540到六分速間,是為低效率階段。
依當天體感,前20公里流暢,配速優於5’20”,十公里平均心跳分別為149.2與148.9,然而第三個10公里,心跳已為151。亦即速度略降,但心跳卻加快。
再以每公里平均心跳150為例,共出現15次,前半馬10次,有9次步速在5’20”以內,甚至有5’07”者;後半馬5次,全都在5’40”左右。換言之,後半馬的效率明顯不如前半馬。
儘管如此,最後3公里心率不及150,顯示應該還有餘力,可惜意志不堅。
(三)步頻
我自第三馬(2013臺北馬)起,開始了解步頻的意義,起初以180步頻音樂調整步頻,雖然有效,但是耳機十分礙事;專用手錶的步頻提示及即時顯示,讓步頻訓練變得簡便。今年初發覺自己「認真跑」的步頻通常都超過180,於是開始將步頻提示調高到185,效果不錯。本次賽事全程平均每分鐘182步頻,算是合乎練習時的預期。每10公里為單位的平均步頻分別為185.2、181.9、181.1、180.3,顯然步頻越來越慢,速度也越來越慢。換言之,維持高步頻在後半賽程是非常重要的。
(四)觸地
平均每步觸地時間方面,亦依10公里為單位計算,分別為225.6、240.2、240.1、238.8,由於觸地時間越短,表示效率越高,因此是越短越好。本次數據明顯地與步頻相關,前10公里的高步頻即伴隨著較短的觸地時間,因此高步頻確實是關鍵。
(五)步幅
平均每步步幅,亦依10公里為單位計算,分別為1.025、1.036、1.014、0.978公尺,可見半馬以後,步幅先減小2.2公分,又再減3.6公分,步頻減少,步幅又縮小,自然步速就下降了。同時,又因為前兩個10公里速度接近,但前10公里步頻高步幅小,第二個10公里相反,意謂著前者效率高於後者,值得深思。
(六)振幅
平均每步上下振幅,亦依10公里為單位計算,分別為8.06、8.4、8.21、8.0,上下振幅越小越好,目前看來這些數據有點紛歧。如果僅以前兩個10公里討論,再次顯示第一個10公里的效率高於第二個10公里。至於最後10公里的低振幅應係步幅縮小所致,與第一個10公里相比,振幅相同,但步幅差5公分,相同地確認第一個10公里的高效率。
三、經驗
(一)熱身
參加馬拉松比賽以來,匆忙居多,甚至礙於場地、天候與經驗,熱身不足甚至未熱身就起跑了。新竹馬對我而言有主場優勢,又是第二回參加,提早半小時到達後,開始依平日練跑的熱身慣例進行,心情篤定不少。完成之後,在小巷來回緩步慢跑,一直跑到司儀倒數呼喚時,才匯入起跑點的人群。
前兩公里略有小上坡,加上擁擠的人群,正好可以繼續熱身。本擬六分速跑到新竹高中,熱身之後,再趁著下坡加速,正式開跑。結果實際狀況甚佳,輕鬆地以5’30”速度前進,並且一路超越人群。
(二)補給
這個春天賽事全程沒有太陽,最後幾公里略有毛毛雨,氣溫不超過20度,是個超幫忙的好天氣。由於擁擠或體感甚佳,跳過了幾次補給,實際上只補給7次,而這資料也顯示在數據中。依手錶自動暫停機制測得之補給時間總計約費時1分鐘,實際上有可能在2-3分鐘。
對於一心想達成345目標而錙銖必較的我而言,這3分鐘太奢侈了,於是這造成配速節奏的問題。每個補給點之後,總會有加速把浪費掉的時間搶回來的心情,結果必然導致配速超過5’20”。
最後十公里全馬半馬人群大匯合,剛好也是路徑狹處,補給變得更費時間,結果36與40公里兩處補給,使得平均步速幾乎掉到六分速。
斤斤計較補給時間不知是否還造成另外一個後果,那就是補給不足,最後10公里的艱難,跟補給有關嗎?不得而知。杯子則是另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總覺得滿地用過的紙杯實在太不環保,因此每次補給總是只用一個杯子,喝了之後,再拿桌上裝好水的杯子倒入。有位跑者脖子上戴了個識別證項夾,夾住用過的紙杯,下站繼續用,這是個愛護地球與體貼志工的好點子。
(三)心情與跑友
依大會終點提供的資料,起跑時,在3747位跑友中,我排序1252名,至19公里檢查站已前進到458名,最後通過終點則是第310名。也就是說,前半馬的擁擠人群中,我超越了差不多800個跑友;後半馬則再追過148位跑友。
這樣說會有點炫耀嗎?呵呵呵,好像很難不被誤會。不過,重要的是這其中關聯於全程心情的轉換。前半馬的心情是「穩健」,一路設法控制住配速,避免超速。在這個階段身邊亦不乏一路超車的跑友,自己也不斷超越別人,因此對於一路的跑友,印象不深。倒是兩位身材修長、跑姿流暢還一路聊天的外籍朋友,最讓人羨慕。過了半馬時,一位正要超過我的跑者,被我手錶的步頻提示聲響所吸引,問我:「多少步頻?」我告以185後,他便在我身後跟了一陣子,還說「很舒服,只是跑到後面就會偷懶,維持不住了。」本以為這跑友之後便會揚長而去,不過,不知何故,他反而沒有跟上來。
2015新竹馬39公里追逐與超越 感謝《運動筆記》網站攝影師 |
這個冬季的訓練已讓我練就31跑的能力,亦即長跑的最後1/4里程,要回到馬拉松配速,直到終點。例如32公里的長跑,前24公里不要求速度,但最後8公里要提升為5’20”的配速。只是真正的賽事比練習長10公里,困難太多了。前30公里勉力地依配速跑完後,第31及32公里隨即掉到接近5’40”。然而,第33及34公里時31跑的訓練似乎發揮效果,配速回升至5’20”左右,可惜也只有這兩公里而已,此後就正式跌到5’40”的水準了。賽前模擬這時候的心情,本來應該是「堅強」或「勇敢」,但是此刻我只能「拚命」。
我的拚命辦法是鎖定前方約50公尺處的跑者,要求自己:「不能讓他消失,還要超越他!」就這樣超越第二個目標,又跟上一位跑者時,我不好意思地跟他說:「不好意思,讓我跟一下。」結果他卻客氣地回我:「是我跟你吧!」於是我只好超越他,又繼續向前找目標,直到跑完全程。
後半馬的孤單其實非常需要朋友,這也就是「配速列車」的意義,可惜真正的馬場上,孤單居多。
後半馬的孤單其實非常需要朋友,這也就是「配速列車」的意義,可惜真正的馬場上,孤單居多。
2015新竹馬賽後 |
四、體感與數據
這次賽事對我最大的收穫是相信課程的目標與要求:前32公里努力以配速前進,最後10公里就交給老天,看看自己能發揮多少了。之前的賽事完全靠體感,並不知道自己的步速,只能事後檢討;但戴上手錶後,掌握著配速前進。特別是在第21-30公里時,這發生了實際的加速效果。然而,整體而言,配速仍不理想,前後半馬差6分鐘,往後練習應該加強控制配速的能力。同時,最後8公里的艱難,依心率看來,應該有機會再快一些,只是心志仍待鍛煉就是了。在力竭之盡,沉著勇敢以對,尚有可為。
目前我的總排名已在前7.7%,分組則為8.2%,從初馬的5:09至此,已進步26%,主客觀數據的分析,都顯示進步的空間應該有限了。如果心裡住著的那個年輕人還不服老,那就設法更了解數據背後的體能與生化的關係以及技巧與效率,例如再提升步頻與加大步幅,把目前節奏跑的心率降到150左右,才有可能再求進步。
只是啊,五年來,透過馬拉松訓練,我不斷地點點滴滴向身體提出要求,目前為止,身體都答應了;但自此以後,我的要求只能謹慎又謹慎。
只是啊,五年來,透過馬拉松訓練,我不斷地點點滴滴向身體提出要求,目前為止,身體都答應了;但自此以後,我的要求只能謹慎又謹慎。
------------
附錄 羅烈師2015新竹馬各項統計數據
公里 | 時間 | 累計 | 步速 | 心率 | 步頻 | 觸地 | 步幅 | 振幅 |
1 | 05:32.2 | 05:32.2 | 05:33 | 143 | 184 | 234 | 0.98 | 8.0 |
2 | 05:31.2 | 11:03 | 05:31 | 148 | 186 | 229 | 0.98 | 7.9 |
3 | 05:04.5 | 16:08 | 05:04 | 151 | 188 | 214 | 1.05 | 8.1 |
4 | 05:16.4 | 21:24 | 05:17 | 150 | 186 | 220 | 1.02 | 8.0 |
5 | 05:38.5 | 27:03 | 05:28 | 150 | 185 | 218 | 0.96 | 7.9 |
6 | 05:03.8 | 32:07 | 05:03 | 151 | 185 | 218 | 1.07 | 8.1 |
7 | 05:09.2 | 37:16 | 05:09 | 152 | 187 | 218 | 1.04 | 8.0 |
8 | 05:17.5 | 42:33 | 05:18 | 150 | 182 | 236 | 1.04 | 8.2 |
9 | 05:06.7 | 47:40 | 05:07 | 150 | 185 | 229 | 1.06 | 8.3 |
10 | 05:12.0 | 52:52 | 05:12 | 150 | 184 | 240 | 1.05 | 8.3 |
11 | 05:30.3 | 58:22 | 05:22 | 149 | 181 | 238 | 1.00 | 8.1 |
12 | 05:13.0 | 01:03:35 | 05:13 | 149 | 183 | 236 | 1.05 | 8.4 |
13 | 05:17.4 | 01:08:53 | 05:17 | 147 | 182 | 238 | 1.04 | 8.5 |
14 | 05:15.7 | 01:14:09 | 05:16 | 148 | 182 | 244 | 1.04 | 8.4 |
15 | 05:15.9 | 01:19:24 | 05:16 | 149 | 182 | 240 | 1.04 | 8.5 |
16 | 05:23.5 | 01:24:48 | 05:16 | 147 | 180 | 245 | 1.03 | 8.4 |
17 | 05:14.3 | 01:30:02 | 05:15 | 150 | 183 | 238 | 1.04 | 8.3 |
18 | 05:19.7 | 01:35:22 | 05:20 | 150 | 182 | 242 | 1.03 | 8.4 |
19 | 05:13.2 | 01:40:35 | 05:13 | 150 | 183 | 239 | 1.05 | 8.4 |
20 | 05:18.9 | 01:45:54 | 05:19 | 150 | 181 | 242 | 1.04 | 8.6 |
21 | 05:17.6 | 01:51:12 | 05:17 | 150 | 177 | 246 | 1.07 | 8.5 |
22 | 05:27.9 | 01:56:40 | 05:28 | 152 | 182 | 241 | 1.01 | 8.2 |
23 | 05:20.4 | 02:02:00 | 05:21 | 151 | 181 | 239 | 1.03 | 8.5 |
24 | 05:30.7 | 02:07:31 | 05:27 | 149 | 178 | 245 | 1.02 | 8.2 |
25 | 05:20.4 | 02:12:51 | 05:21 | 151 | 183 | 241 | 1.02 | 8.2 |
26 | 05:43.0 | 02:18:34 | 05:43 | 150 | 180 | 244 | 0.97 | 8.0 |
27 | 05:24.6 | 02:23:59 | 05:24 | 152 | 182 | 237 | 1.01 | 8.2 |
28 | 05:26.7 | 02:29:25 | 05:27 | 151 | 182 | 235 | 1.01 | 8.3 |
29 | 05:28.3 | 02:34:54 | 05:28 | 152 | 183 | 237 | 1.00 | 8.0 |
30 | 05:28.2 | 02:40:22 | 05:28 | 152 | 183 | 236 | 1.00 | 8.1 |
31 | 05:37.1 | 02:45:59 | 05:38 | 150 | 176 | 245 | 1.01 | 8.1 |
32 | 05:39.9 | 02:51:39 | 05:36 | 152 | 179 | 235 | 0.99 | 8.3 |
33 | 05:23.1 | 02:57:02 | 05:23 | 153 | 183 | 227 | 1.01 | 8.1 |
34 | 05:23.8 | 03:02:26 | 05:23 | 154 | 184 | 229 | 1.01 | 8 |
35 | 05:37.9 | 03:08:04 | 05:38 | 152 | 183 | 235 | 0.97 | 7.9 |
36 | 05:53.9 | 03:13:58 | 05:50 | 149 | 178 | 246 | 0.95 | 7.8 |
37 | 05:42.3 | 03:19:40 | 05:42 | 150 | 181 | 241 | 0.97 | 8 |
38 | 05:43.0 | 03:25:23 | 05:43 | 150 | 181 | 243 | 0.97 | 8 |
39 | 05:41.3 | 03:31:04 | 05:42 | 150 | 180 | 245 | 0.98 | 8.1 |
40 | 06:06.3 | 03:37:11 | 05:55 | 147 | 178 | 242 | 0.92 | 7.7 |
41 | 05:46.3 | 03:42:57 | 05:46 | 148 | 181 | 239 | 0.96 | 8 |
42 | 05:00.5 | 03:47:58 | 05:38 | 149 | 179 | 242 | 0.99 | 8.4 |
摘要資訊 | 03:47:58 | 03:47:58 | 05:25 | 150 | 182 | 236 | 1.01 | 8.2 |
資料來源:依比賽當天全程佩掛之Garmin 920XT專用錶紀錄略修。
[1] 本人11/17起經評估益跑網(http://www.erun360.com/blog/200009287.aspx)不詳跑者TA所貼〈馬拉松中級指導計畫〉可行後,展開18週冬季訓練。從成果看來,這計畫顯然有效,這18週訓練過程,另文書寫。
山地馬果然不容易,我的第五馬,遠東新世紀馬拉松,抽筋與慌亂收場。
SUB 3:45夏季訓練計畫
2014新竹城市馬跑出四小時水準後,決定用Jeff
Gaudette在Run Keeper網站上的Sub 3:45十六週課程,挑戰自己的極限。一如其他訓練計畫,整體訓練由速度跑、配速跑及長跑三者所構成,但Gaudette的特色是把週末LSD一分為二,週六是馬拉松配速跑,由8公里逐漸拉長到13公里;以及週日的長跑,由16公里漸增至32公里。這一設計係用週六較高速跑消耗掉部份肝醣,週日的長跑則可以模擬馬拉松最後十公里的困境,使跑者習慣於疲累的體能下,仍能維持一定的速度。
這個魯莾的決定一定來自心裡那個年輕人,以為自己真的可以不知疲倦地越過每一個山丘。說魯莾,是的,因為3:45意謂著我每公里要再快20秒,那一定超過我的能力,偏偏整個訓練季節都在夏天,更別提其中我還曾經出國四次。
最狼狽莫如九月九日早晨的大學運動場,Sub 3:45計畫第11週進度是1公里速度跑10趟:
一大早要載女兒進住宿舍,索性就安排了在陌生的學校練跑。進度是10趟1公里(4'50")的速度跑,每趟間歇慢跑30秒,結果一如上週5趟1英哩跑,完全失敗。八圈熱身後,起練,10趟分別為:
4:45(合格)
4:45(合格)
4:50(合格)
5:00(否)
5:20(前四趟依課程要求間歇30秒慢跑;這一趟起無法達成,加上喝水的時間,約間歇2'30",以下同)
5:15
5:10
5:20(改變態度為穩定地跑完,嘗試最後200公尺加速,以下同)
5:20
5:25(八點多的太陽,感覺快中暑。)
練完第四趟之後,已經知道完全不可能達成課程要求,中止練習與降低標準間,選擇了後者。這種暑熱,好高騖遠是不智的。(Sub 3:45_11_1公里*10,2004/9/9第11週筆記)
這種速度訓練的品質實在荒謬而可笑,間歇時間拉長了五倍,速度不但達不到速度練習的水準,甚至直接癱倒在馬拉松配速的水準。唯一尚可安慰的是在青草湖進行的配速跑與長跑,還不算太難看。同時,也因應了本次山地馬的特性,週末長跑都安排於客雅山,加強了上下坡的練習。
長跑訓練的相對順利,加上「主場優勢」使我心情上篤定不少。這場賽事的路線簡單地說就是從新埔越嶺到湖口,再從湖口翻山回到新埔,而這座山的小路我瞭若指掌。於是賽前決定採用四小時配速,並且一一依里程算出自己到達13個補結點的時間。練跑四年以來,仍堅持「崇尚自然」的練跑態度,對於GPS運動錶及手機APP等時髦玩意,一概敬謝不敏,只憑著一只指針手錶控制配速,因此賽前也把配速時間都背了下來。
滑行.越嶺
前段班的配速很快,提醒自己別跟著一逕兒往前衝,只須穩當地前進即可。倒是有點小麻煩,越過鳳山溪時,開始流汗了,先前匆忙抹了防曬乳液在臉上,結果竟然隨著汗水流進眼中,弄得淚眼模糊不說,還順勢騷擾鼻腔。直到進入了太平窩後,里程過了五公里,稻浪搖黃,才壓仰住出發的匆忙與興奮。
第三個補給站,也將是最後第二個補給站在北平國小,我依配速6:55到達,喝了運動飲料加水,半截香蕉,準備接受第一個考驗。補給之後,不久就開始遇到折返的半馬高手,他們大部份以非常穩健的速度,奔行而下。這三公里一路平均是7%長上坡,要命的是最後攻頂時,有兩道15%短陡坡。於是越往上跑,越多迎面而來的半馬跑者帶著煞車謹慎地下坡。尚稱順利地攻上有著風車的山頂時,已是7:15,亦即我用六分半速,爬上了新埔湖口這界山的最高峰。
接著,我便如預期地以快於五分速飆行下山。這是我喜歡的後山,有著故鄉最美麗的回憶,我果然將先前上坡耗去的時間,全部搶了回來。這固然愉快,但事後想想,當我一路超越一些高手時,他們心裡一定納悶道:「這傢伙是怎麼了?」而我最後也果真付出代價。
母親.老街
穿過高速公路下隧道,右轉進入了臺1線,而非湖口老街,我的家。
![]() |
湖口老街十字路口 |
馬拉松是違反所有老人家常識的行為,自從知道她兒子跑得著迷之後,跑步告誡成了最常見的問候語,暑熱之時,不忘電話叮嚀:「恁熱,不好走!」;出門前,看我往後山前進,連忙喊著:「平路沒相關,上崎不好走!」;跑量上來之後,體重開始往下掉,廚房裡慎重地警告:「愛食好肥兜仔,忒瘦毋好看!」;看見電視上的跑者抓了杯子,邊跑邊喝,不忘提醒:「氣急急,不好食茶!」簡直把我這半百中年當成媽寶。於是,難得碰到經過老街的賽事,老早就告訴她會有幾千人經過老街,還預告了自己會在7點40分左右經過家門。我的陰謀是讓她知道跑步瘋子多得很,所以其實他兒子還滿正常的。
沒想到,衝下湖口後山,賽道直接指向臺1線北向,並沒有彎入老街,腕錶指著7:38,眼巴巴看著通向老街的巷子,卻不見她老人家。事後方知,直到7:45鄰居告訴她賽道在縱貫路時,她才趕了過來,當然她兒子已經跑開很久了。
強行.北窩
縱貫路北上,一路緩上坡,陽光迎面射來,7:55時,進入補給點。一會兒右轉進入北窩,聽到志工與民眾寒喧:「堵好走一半咧!」是啊,不到八點,合乎我的四小時配速。然而,一路飆下坡的後果開始浮現了,竟然覺得前路漫漫。今年春天的新竹城市馬跑完半程時,體感並非如此,或許這多多少少也是因為一路緩上坡所帶來的錯覺。
8:13到達北窩岔路,隊伍越拉越長,在阡陌蜿蜒裡,偶爾竟然感覺整條路只有自己一人。氣溫持續昇高,一路忽左忽右地循著樹蔭前進。突然前頭全程的第二個大陡坡出現了,一位跑友直接爽快地說:「放棄!」逕自步行上山。我奮力跑上,身邊全是步行者,但我沒比他們快多少,一位跑者苦笑說:「上坡那麼長,下坡又那麼長,現在還來一個好漢坡,我們是來爬山還是跑步啊?」好不容易攻頂成功,一個下坡進入了山路與公路口的補給站,喝了兩杯水後,繼續上路。有位志工認出我,打了個招呼,要我加油。
此處是楊梅─新埔公路的頂點,跑完26公里,依配速的時間應該是8:28分到達,但實際上這時已8:33。我盤算著接下來有7.6公里的下坡路段,應該還有機會搶回時間。剛爬完坡的雙腿有種奇怪而陌生的感覺,似乎有點腫脹,一時邁步不開,幸好幾步之後,步幅開始展開,速度上來了。於是我又像先前新埔─湖口越嶺下坡路段那樣,一路飆行,不斷超越跑者。
跨過汶水橋後,遠望坡下風景區的指示牌,以為箭竹窩口到了,跑近才發現是九芎湖,一時心情往下沉,路開始變得漫長。過了33公里指標,我幾乎又搶回了北窩尾與秀才窩尾之間的老窩山所耗費5分鐘。此時,幾個下坡路段被我超越的跑友,逐漸趕上了我,又慢慢超前,而我卻沒有加速跟上他們的意志力,只能依著自己的狀況前進,負面的情緒一下湧了出來。事後再仔細研究地圖才發現,其實過橋之後,正是上坡路段的開始,一方面體力將盡,偏偏又逢上坡,誤以為體力耗竭,這對於意志力是要命的誤會。
幸福.箭竹窩
我前33公里成功地按四小時配速完成,但下坡加速太多,又誤以為補給站就在箭竹窩口的牌樓處,心情再受打擊。這已經很接近撞牆的狀態了,勉強賈足餘勇,賣力攻下箭竹窩尾的陡坡,回到了新埔湖口越嶺道。跑前的如意算盤是利用這一長下坡,再搶回箭竹窩裡耗去的時間,然而重回越嶺道,確定無力下坡加速了,只能帶點剎車,確保自己能順順地下山。腦中全是先前半馬選手折返時,步履蹣跚的畫面。雖然明知這是大忌,但已沒有體能保持正確的跑姿。於是不但箭竹窩耗去的時間,補不回來,反而僅能維持六分速前進。
在這失望的當口,錸德公司眷屬志工加油團在北平國小校門設立的補給站,是此行歡愉與療癒的頂點!在此之前,進入北窩之後,賽事進入後半,體能下滑,格外感受到連續五個補給站的溫暖。每當口乾舌燥甚或就要力不從心之際,遠遠聽到熱心志工的加油呼喊聲,不由得鬥志高昂起來。接近補給站時,前方的跑者正好是錸德員工,只見他的小孩衝向他,接著就是妻子,然後就是夾道的英雄式歡迎。老天,就算我不是員工,喝了水,吃了香蕉,也滿溢著幸福。
抽筋.旱坑
只是說來好笑,出了補給站,迎面卻是艱苦的最後的六公里,幸福感瞬間瓦解,整個人從天堂墜入地獄。不過幾百公尺,左大腿四頭肌突然閃電般抽了一下,心想難道是抽筋嗎?起初還自我安慰應該是錯覺,想不到再幾步過後,先前微細的感覺,換來是每次落地時一整塊肌肉的僵硬與離地後的緩解。就要左轉進入旱坑了,知道又是一個陡坡,本來壯心未死,而且我賽前研究過,仍打算跑上這400公尺的10%坡,這與我常常練習的場地相去不遠。只是才轉上山路,那位在縱貫路上與我拉鋸幾番而剛剛才步伐輕巧地超過我的女跑者,居然也毫不猶豫地採步行策略,舉頭一看,整條山徑全是步兵,於是春上村樹的誓言也救不了我,我隨著眾人繳械低頭。直到快到達山頂前,才又起跑,聊以自我安慰,這山我至少還跑了一小段。
最後的里程都是下坡,經過40公里指標處,剛好十點。也就是說,從32公里到此的八公里間,兩個上坡,尤其是旱坑上坡全程幾乎五分鐘的步行,把我全部的時間吃光,這八公里平均只剩七分速。
還有一公里.新埔大橋
終點前 |
最後的下坡,抽筋的左大腿使我無法跨大步,只能縮小步幅,在大腿不會罷工的情況下,維持略快於六分半速地前進。柿餅觀光區的遊覽車讓路況有點失控,經過公墓,下了山,看到42公里的路標,離終點卻還有一段距離,才理解跑前沒聽清楚的說明事項,告知的正是今天這是一場小超馬。我失去了四小時的目標,這最後一公里變得更乏味,而太陽燒烤下的新埔大橋與呼嘯而過的車輛,讓人格外孤單。
所幸跑回起點時,舞臺上的樂音與歡笑,加上遠東廠內的綠蔭與人群,使我還能腳步輕快地加速,心情變好許多。最終以4小時19分完賽,難掩失望。
檢討.自我
馬拉松是身體與意志的修行,當身體瀕臨潰敗之際,意志絕難自持。前後兩段長下坡的加速,技巧不足,耗掉太多體能,兩個長陡坡也顯示自己上坡跑的訓練不夠,導致抽筋。自我何時失去主宰能力?正是進入箭竹窩後的最後十公里時,意志囿於身體,慌亂居多。唯一慶幸的是,在那最艱難的時刻,即使抽筋,6’20”左右的速度仍表現得理所當然,而這應該就是我體能的基礎吧!
------
繼續閱讀:馬拉松目次
------
繼續閱讀:馬拉松目次
[1]這篇文章拖延太久,賽後(2014.10.19)兩天就已寫好大綱,但是接下來一整個月的忙碌,竟然挪不出任何時間書寫,竟然就擱下了。此刻(2015.4.2),冬季訓練之後,又跑了一場馬拉松,才完成文章,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