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客家表演藝術[1]
傳統戲曲植根於桃竹苗客庄,正是遭逢當代娛樂市場挑戰而勉力拚搏時,1987年在臺北登上戲臺而重獲生機。此一生機是都會人才匯聚與國際視野所共同培育萌發的,代有人才,而今第三代已隱然接棒。客家戲曲在臺北崛起的歷史顯示,它是音樂學界、民間表演團隊與政府文化單位,三方協作並發揮創意的成果。這故事萌芽自1960年代許常惠之採擷民間歌謠,1979年代成立「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終於在1987年臺北露天音樂藝術節,許常惠與鄭榮興師徒合作之客家傳統戲曲歌謠表演而揭開序幕。師生兩人都有留學法國背景,受到民族音樂的訓練啟發有直接關聯。簡言之,傳統表演藝術其實並不只是傳統,都市的教育體制、觀眾、文化施政與國際視野,共同為這傳統創造了新的魅力。相同的情節發生在口說藝術與布袋戲的藝術家身上,張春泉、謝小玲與黃武山都不斷地跨越傳統現代與異文化,締造了各自表演事業的新傳統。
客家流行音樂創生於1981年的臺北,一如傳統戲曲,力求掌握傳統核心與推陳出新。其他的戲劇舞劇等則是反思文化核心與認同的最佳場域,非客家認同者的參與,擴大了客家表演藝術的觀眾基礎。客家流行音樂扮演著創作者對於自身歷史記憶、文化傳承、土地鄉愁的展示過程,經由詞曲傳達作者的族群經驗與文化認同。同時,這種族群想像與文化再現也逐漸走向多元與歧異,並不斷與其他文化或音樂形式,相互交融。[2]都會或許隱匿了人們的身份,然而在客家可以在藝術裡現身,而且把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人拉了進來,最後許多藝術工作者發現自己與客家的距離,比想像中近好多。
從歷史的角度觀察,當代臺灣客家表演藝術是臺北的發生的;傳統藝術的根當然在臺灣客庄,但是其精緻化及創意,也在臺北展開。臺北以客家為核心價值的藝術工作者,在傳統戲曲或現代流行音樂堅持著客家認同,都創作了可觀的作品。
簡言之,在表演藝術專業者以及公私部門協力下,臺北客家表演藝術工作者既堅持了核心傳統,更跨域創新合作,將客家文化融入主流表演藝術中,也在臺北締造了客家表演藝術的新面貌。
最後,關於臺北都會對於客家表演藝術所具有的創造力,不妨以2019年5月23日在信義威秀前廣場一場快閃表演,作為生動的寫照。當天的表演集合京劇、歌仔戲、客家戲、民俗技藝、戲曲音樂、劇場藝術系共6系,動員近百位學生,在信義威秀前廣場展開精彩快閃表演。展現戲曲藝術特色,更結合流行時尚創意元素,驚豔全場。在Youtube影片上超過78萬次的點閱與1萬多個讚中,有幾則不同風格的留言:
整場表演下來,讓人好感動哦!從京劇到歌仔戲這段……真的會讓人心酸,因為已經很久沒看到,聽到傳統的歌仔戲了,而那個客家的身段,簡直是棒呆了……最後的劇場跟完美的Ending
好喜歡這個表演
真羨慕臺北的市民們能在現場體驗他們快閃的表演
何時……臺中也能有三不五時像這樣的表演呢?
支持屬於臺灣自己的文化,加油^^
媽勒超屌的啦!
看到一群跟自己一樣大的年輕人在做著這麼有意義的事情
雖然走文化不一定有飯吃哈哈哈
一直起雞皮疙瘩還泛淚,不誇張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當傳統技藝走到式微的現今,當生活與興趣夢想發生衝突的年歲,還能繼續堅持的有幾人,感動著傳承還在的同時,也忍不住擔憂他們的未來,社會的大環境還能支持她們嗎?
在展示這些所謂中國文化的背後,更多的是無數個夜晚與自己內心的獨白,內心好累、身體好累,自己選擇的這條路到底對不對 ? 為什麼不乾脆投身西方的主流文化之中就好,博人眼球又風光。曾經我有選擇的機會,可惜終究在現實面前妥協,讓自己的琴和熱血塵封在過去美好的時光;縱然如此,也希望大家能付出一點門票錢進去支持他們,大家一起坐在臺下欣賞他們詮釋和投入,讓好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將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傳達給後世百代。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