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臺北客家人》(結論)[1]
本報告書以「成為臺北客家人」為視角,理解客家臺北市民如何在城市謀生、結社與自我展現,而此即產業、社團與藝術三大主題。整體而言,產業與行業雖某種程度地呈現了公共服務業與公營事業的保守穩健趨勢,同時也在部份行業顯現了群聚現象,但是其客家性沒有那麼明顯;然而,近年文化創意產業風潮鼓動下,以客家為元素的文創業者也展現了市場競爭力。相比之下,客家社團組織則從上世紀前期出現以來,穩定成長,其客家性相對明確;但也隨著社會轉型及移民定居後,其功能漸次轉向為聯誼性質,且受市府客家文化治理政策之影響頗大。最後在表演藝術方面,客家性最為活躍,各種型態的表演者在堅持傳統與跨文化創新二者之間努力保持平衡,使臺北在全球客家現象中,成為最具創造力的城市。
首先在產業與行業方面,與整個臺北市一般民眾整體行業比例做對比,則客家民眾的行業有較集中在從事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業、公家機關的公共服務業和微型的個人工商服務等項目的趨勢,這是一種透過教育與科層體制向上流動的保守穩健態度,致使傾向穩定的軍公教或是公營事業的臺灣鐵路局、中國石油公司等國營事業行業和小農性格的微型的工商服務和個人服務業。至於律師、醫師或建築師等專業者的客家身影,也仍然可以放在這一視野中理解。
移民在城立站穩腳跟的過程中,族群社會網絡的十分重要。不少客家移民人口初上北部時,多是生活貧困者,他們大多從事種菜、蔬果買賣、工人(很多都是水泥工、木工)等艱苦、繁重工作,或是當店員、學徒,往往為了工作上的需要及方便,造成群聚現象。這種群聚現象有其特定環境或背景,也因此多少帶著歷史的偶然,例如民國70年代頗具規模的成德皮鞋廠的員工就有八成是客家人;中醫藥鋪是客家人所偏愛的行業,在今日通化街漢藥鋪當中客家人所開設的就佔了將近一半;而開設西藥房的客家人也佔了相當的比例;另外就是豆漿店業者中客家高比率的現象等。
臺北作為臺灣首善之區又是國際都會,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火車頭,以客家作為競爭力的業者順勢崛起。這些產業包含廣播電視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及創意生活產業等,是都市中最強而有力的族群論述媒介。
其次在社團組織方面,客家社團是臺北市客家文化活動的重要參與及承辦者,而促成臺灣客家文化運動重大變遷的「1988還我母語大遊行」,雖然有政治反對運動身影及客家庄之動員,但是這運動毫無疑問地與客家風雲雜誌社及直接間接參與其中的臺北客家知識份子息息相關,因此這些客家組織在臺北市的重要性幾乎等同客庄在南北及東臺灣之客家庄。
在客家事務專責機構政府尚未成立之前,臺灣客家社團有一個相對較高的自主力量,如客人會在1940年代形成,幾經客屬同鄉會、崇正會、公共事務協會等轉型或分出,是臺北客家社團最源遠流長的穩定力量。1970年代逐漸開展的各縣市鄉鎮同鄉會,雖未必以客家為名,但參加者皆為客家,等同是客家社團;同鄉會起初有醫療、法律與求職等實質功能,晚近才因社會轉型及移民定居後,慢慢轉向為聯誼與文化保存性質的社群。此外,以原居地信仰為號召的儀式社群早在1960年代即開始以共同祭祀媽祖或伯公,在都市中把自己的客家身分連結起來;至1980年代辦理義民祭,更成為臺北市最盛大的客家節慶與嘉年華。2000年以後,透過政府與相關政策的扶持,臺灣客家社團蓬勃成立,然而卻也面臨高齡化與自主性的挑戰。
最後在表演藝術方面,無論客家傳統戲曲說唱或當代客家流行音樂,都在1980年代的臺北登上舞臺。都市的教育體制、觀眾、文化施政與國際視野,共同為這傳統創造了新的魅力。在表演藝術專業者以及公私部門協力下,臺北客家表演藝術工作者既堅持了核心傳統,更跨域創新合作,將客家文化融入主流表演藝術中,也在臺北締造了客家表演藝術的新面貌。
對於傳統藝術而言,它的根苗當然在臺灣客庄,但是其精緻化、創造力與人才培養,則在臺北展開。臺北以客家為核心價值的藝術工作者,在傳統戲曲或現代流行音樂堅持著客家認同,都創作了可觀的作品。相對而言,客家流行音樂扮演著創作者對於自身歷史記憶、文化傳承、土地鄉愁的展示過程,經由詞曲傳達作者的族群經驗與文化認同。歌舞戲劇等則提供了反思文化核心與認同的最佳場域,非客家認同者的參與,擴大了客家表演藝術的觀眾基礎。都會或許隱匿了人們的身份,然而在客家可以在藝術裡現身,而且把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人拉了進來,最後許多藝術工作者發現自己與客家的距離,比想像中近好多。
從產業、社團與表演藝術三項主題觀察,臺北客家既超越又引導著臺灣傳統鄉村客家,共同面向21世紀的客家未來。對於臺北客家文化治理者而言,這是臺北客家競爭力的重中之重;對於客家研究者而言,這也應該是往後新的客家研究視野展開的絕佳場域。
贅語一二,本案由計畫主持人羅烈師組成團隊,包含專案助理江沛靜,博士生陳明惠、謝名恒、張期鈞,協助調查研究生陳宥蓁、劉光慧、梁素英等。經由顧問鍾適芳、陳麗華與俞龍通指導,以及審查委員王甫昌、戴寶村、李文良、徐世勳與許瑞君等提醒,完成調查與成果寫作,並完成調查與訪談記錄文件以及相關社團或個人保留之臺北客家史料。計畫執行期程為2021年三月至十二月,遭逢新冠疫情,雖然略有困難,但一一克服。田調過程中,與這城市的客家先行者線上訪談或趁疫清舒緩時的實體交流訪談中,充滿著驚訝、共鳴與感動;而對於有臺北經驗的團隊成員而言,這完全是一趟回溯臺北客家的時光之旅,令人流連低迴。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