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社團
前言
關於臺北市客家社團現況,依目前調查資料,臺北市客家組織可以分成四類,即同鄉會、聯誼性社團、文化學術社團與演藝性社團以及這些社團所屬各式研習班、青年組織等相關附屬單位。同鄉會社團,是以相同族群性質或地域籌組的客家社團,如客人會、廣東同鄉會、新竹縣同鄉會、苗栗縣同鄉會、六堆同鄉會,另外也有以鄉鎮地域為範圍者,如南庄、龍潭、東勢、美濃等。演藝性社團以歌唱、音樂及戲劇之表演與學習為宗旨,例如臺灣客家山歌團、全球客家聲韻歌劇團、臺北客家鄉音合唱團、中華民國三叔公客家傳統劇演藝協會等。另外也有文化學術社團,以促進語文、文化與學術推廣為宗旨,如客家雜誌社、全球客家郵報社、臺北市客家語教師協會等。最後則還有聯誼性質的社團,如中華世界客家婦女協會、臺北客家扶輪社、臺北市客家自強會、臺北市客家長青會等。另外,老客(亦即世居臺北盆地有客家淵源的居民)所組成的宗親會血緣性質社團,也可以視為是種意義的客家組織。
臺北市的客家社團在臺灣最為早熟,早在日治末期,以「客人」為族群身份屬性的臺北客家社團組織即已發軔,這時的客家社團一方面是臺北都會的客家,有著臺北本身的在地性;但是也另一方面是首都臺北的客家,代表著整個臺灣客家。從戰後至1970年代,臺北作為首都,自然地成為以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僑務為中心之世界客家的基地,代表了整個臺灣客家;與此同時,以鄉鎮或縣市為範圍的同鄉會也紛紛成立。至1988還我母語運動之後,臺灣客家意識被喚起,以「客家」為名的社團漸多;尤其是2000年中央與地方客家事務機關成立之後,客家社團更為蓬勃。目前臺北市客家社團計四大類同鄉(17)、聯誼性(13)、文化性(23)與表演性(18),共約71個(參見表1)。
表1 臺北市客家社團分類清冊
|
同鄉會 |
聯誼性 |
文化性 |
表演性 |
|
臺北客家鄉親聯誼會 |
臺北客家扶輪社 |
全球客家郵報社 |
中華民國三叔公客家傳統劇演藝協會 |
|
臺北市客家愛鄉協會 |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 |
臺北市客家語教師協會 |
台北市客家演藝協會 |
|
臺北市南庄同鄉會 |
世界客屬總會臺北分會 |
臺北市大夥房文化協會 |
火燄蟲客家說演團 |
|
臺北市龍潭旅北鄉親會 |
中華世界客家婦女協會 |
臺灣客家文經發展協會 |
台北客家鄉音絲竹樂團 |
|
臺北市廣東同鄉會 |
臺北市客家長青會 |
臺北市客家文經發展協會 |
台北客家鄉音竹樂團 |
|
臺北市北區客家會 |
臺北市飛鳳祥和促進會 |
臺北市客家文化研究推廣協會 |
台北客家鄉音合唱團 |
|
臺北市六堆客家會 |
臺北市客家自強會 |
臺北市青年客家文化協會 |
|
|
臺北市苗栗縣同鄉會 |
台北市青年公園客家長壽會 |
臺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
|
|
臺北市新竹縣同鄉會 |
台北市東區客家會 |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 |
|
|
臺北市桃園同鄉會 |
永福生活圈社區發展協會 |
財團法人伯仲文教基金會 |
|
|
大臺北地區范姜宗親會 |
中華民國路跑協會 |
臺北市客家文化協會 |
|
|
大臺北鍾姓宗親會 |
臺北市客家女性發展協會 |
臺北市彩鳳文化協會 |
|
|
范姜宗親總會 |
臺北市客家里長聯合會 |
台北市福愛客家讀書會 |
|
|
臺北市高雄客家同鄉會 |
|
臺北市客語漢學推廣協會 |
墨客樂團 |
|
臺灣客社 |
|
中華孝教善業總會 |
iColor 愛客樂樂團 |
|
臺北市高雄縣暨美濃同鄉會 |
|
中華道教三山國王慈善會 |
謝宇威樂團 |
|
新北市詔安客家文化促進協會 |
|
客家雜誌社 |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
|
|
|
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褒忠亭 |
山狗大/後生樂團 |
|
|
|
財團法人寶島客家電台 |
|
|
|
|
開心會 |
|
|
|
|
臺北市客家文化伯公福協會 |
|
|
|
|
臺灣客家聯盟 |
|
|
|
|
台北市三山國王文化協會 |
|
|
合計 17 |
13 |
23 |
18/71 |
資料來源:依《臺北市資料大平台》及團隊調查所得,綜合整理。主要資料包含:
1.109年臺北市客家社團名冊(更新時間:2020-11-13)
2.臺北市人民團體名冊(更新時間:2020/07/28)
3.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社團園地網頁https://ssl.thcp.org.tw/connections/clubs (搜尋日期:2021/03/03)
4.臺北市演藝團體名冊(統計至1090928) (更新時間:2020/11/09)
本文受限於篇幅於調查所及,無法一一介紹表列之社團,以下依時間為縱軸介紹臺北市的客家社團,以彰顯臺北市客家社團的長期趨勢,各階段依發展脈絡擇選相關社團加以描述,也將不同類型的社團依照此一趨勢,表現在各節中。
臺北客家社團
客家社團是臺北市客家文化活動的重要參與及承辦者,因此社團在臺北市就好像臺灣各地的客家庄一般;然而,都會的客家來自四面八方,又與多元族群共同生活,這使得臺北都會客家的人群屬性與傳統客家有著明顯的差別。都會客家有著較高的族群意識,來自各地的客家人組成社團,有著聯結、聯合與超越農村社會的族群屬性;最後臺北的首都地位,使得臺北客家更傾向於代表臺灣客家而也因此與政治關係格外緊密。
都會臺北與首都臺北是決定臺北客家社團的兩種基調,作為磁吸客庄移民的臺北都會,客家社團從同鄉會逐漸於臺北在地化,建立以臺北市本身為認同的客家社團。相對地,作為首都的臺北,客家社團必然以國家及國家面對的世界為視野,使得客家社團不得不涵攝立場各異的政治性。
從長期發展趨勢觀察,早期的客人會,到二戰之後發展為客屬同鄉會,並因外省客家而加入了「中原」二字,成為「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並且為崇正會的前身;此過程是一段關於臺北市客家社團較深遠的一個脈絡,族群識別度也較高。其次,1980年代末以前的客家組織以同鄉會等類地緣性質組織較多,如:臺北市苗栗同鄉會、新竹縣同鄉會等,也持續運作至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960年代末也開始出現信仰社群組織。直到1990年代,臺灣主體意識提升,開始出現臺灣公共事務協會等社團,2000年以後則以聯誼會性質的社團為多。
如果以百年為尺度觀察這頁歷史,早期臺北客家社團有相對較高的自主力量,足以置產及自主辦理儀式或文化活動;越是晚近,社團則越傾向於與政府協作。臺北市的客家社團在客委會及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等專責機構成立之前(2000年以前),面對從桃竹苗及六堆等地移民北上的客家人,社團提供法律、醫療、工商、人事等等服務,協助移入臺北市的客家人適應在地社會,當時客家人凝聚力高、自主性強。例如:早期臺北市的義民祭典,是自發性的前往祭拜祈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寶島客家電臺籌設及募款的過程,客家鄉親踴躍捐錢,希望能成立一個客家人自己的電臺,在都會地區能聽到客家話、能開口說客家話。從移民社會的角度觀察,移民初期比較需要體制外的協助,等定居下來,在地化後,就慢慢不需要社團提供協助,社團功能也就漸漸弱化。
圖 132 臺北市客家社團發展趨勢[1]
另一方面,客委會成立之後,開始用預算補助客家祭典和各式文化活動,很多本來會主動捐款的鄉親,慢慢的就不捐了。客家社團轉而爭取政府的補助,配合政府的施政,每年協助舉辦義民嘉年華及社團成果展成了大部分臺北市客家社團的重要工作。客家社團從自立到依賴,社團自主力慢慢降低。目前臺北市客家社團的成員重複性高,普遍年齡也偏高,年輕人沒有意願加入,是最大的危機。但是,同樣是客家社團,卻有不同的發展樣貌。早期同鄉會及聯誼性的社團逐漸老化,而演藝性的社團(如:臺灣客家山歌團、臺北客家鄉音合唱團等)及國際化的社團(如:臺北客家扶輪社、中華世界客家婦女協會等)卻蓬勃發展。演藝性的社團透過不斷的學習音樂及舉辦演出活動,歡迎其他族群的朋友加入,透過高品質的客家音樂演出,帶動臺灣欣賞客家音樂的人口跟習慣,進而愛上客家、參與客家、傳承客家。國際化的社團則提供多元的課程及活動,吸引青年參與客家事務,並積極帶領社員參與國際交流,讓客家不再侷限於臺灣、侷限於過去,進而能開拓社員的視野,展望客家的未來。這兩類的客家社團反映出臺北都會客家的特色:多元化、國際化,也指出未來客家社團轉型的新方向。
附註:本文為原報告書社團篇的前言與結語,該篇由陳明惠、江沛靜、謝名恒撰文,羅烈師定稿及書寫前言結語。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