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晚上8:39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正午,我在新堯灣(Siniawan),東馬來西亞砂拉越州首府古晉西南邊約20公里的一個老巴剎。

交大客院以國際客家研究中心為名,推展客家研究。然而,創立以來雖然頗有研究成果,但是畢竟侷限於台灣島內,始終未正式將觸腳延伸到海外。今春認識來自砂朥越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周教授,於是當下便決定夏季來訪砂朥越,以便未來展開東南亞的客家研究。

飛抵古晉的第2天,周教授便載我前往新堯灣。新堯灣屬石隆門(Bau)縣之管轄,而石隆門係古晉省除古晉市外,最繁華的城市。

石隆門產金,19世紀中期引來大批客家移民前來挖礦淘金,這群客家移民一如台灣客家略為熟識之羅芳伯在西婆羅洲建立了區域自治形式的「公司」,更進一步建立了城鎮。新堯灣位於古晉與石隆門間的水路要津,1920年代起,形成了馬來語稱為巴剎的商業街道。

新堯灣街尾有座主祀觀音的水月宮,我初到廟內便為幾方匾額所吸引,這些匾額從最早的光緒十二年(1886),到較近的民國廿年(1931),一方面記錄了廟史,也顯示了當時這遠方海隅小村的中華文化認同。不過最動人的故事卻在我推算干支紀年之後,偶然地在老巴剎的招牌裡發現。

水月宮正殿龍邊有方「有求必應」匾額,我借來高梯,仔細端詳,立匾時間題為「甲戌歲十二月望五日吉旦」,獻匾人落款為「沐恩信士弟子溫習順酧敬」。甲戌歲有兩個可能,即1874,或者1934。

時近正午,走出廟裡,到巴剎覓食。我騎著摩托車街頭街尾逛了幾回,猶豫要在哪家茶餐室吃飯時,赫然發現有家店招正是「溫習順」。連忙入內訪談,順便用餐。

店主為我煮了乾麵、雲吞湯,還倒了杯咖啡,我拿出有求必應匾額的相片,詢問溫習順其人。原來習順正是店主的父親,十餘年前過世。我心想既然習順過世不久,那甲戌匾額必然是1934年懸立的。但是為什麼習順會在廟裡懸匾呢?店主沒有答案,其實對於父親獻匾之事他甚至都很陌生。於是我嘗試先了解習順生平,再試圖解謎。儘管店主無法直接說出父親的生卒年,但是經過我幾番詢問推敲,居然發現習順就是1934年出生的。這真是太奇妙的故事了,一個初生的娃兒竟然至水月宮獻匾。

此時店主的母親出現,提供了極佳的線索。溫習順(1934-2000)是新堯灣出生的第一代,父親溫作自大陸移民前來新堯灣後,先在新堯灣對岸種植胡椒與在橡膠園打工割膠為生。習順是長子,出生時身體不佳,溫作便過河求助當地稱為阿娘的觀音。菩薩應許了溫作的請求,於是那一年年底,溫作特別以自己兒子的名義,來宮獻匾。

這是艱苦歲月的溫馨故事,習順30餘年後,遷居巴剎,開設了溫習順茶餐店,而他的7個兄弟姐妹,也開枝散葉於古晉,生活在這個福州人、客家人與潮州人共同締造的天下裡。

一定是因為阿娘這樣的慈悲,新堯灣水月宮周邊8個港門(kampung 馬來語村落)的村民,每年農曆正月15日簇擁著阿娘出遊,並在神前許福,再於12月初一日還福。8個港門以擲箁的方式選出福首,而新堯灣巴剎則固定選出總理,就這樣藉由總理與福首,8個港門結合成一個整體,辦理新堯灣八港門的祭祀以及其他公共事務。

午後,我走在巴剎,耳畔流盪著來自廣東揭陽的河婆客語;水月宮就在眼前,我祈求菩薩也能讓這群遠方的客家朋友們,在落籍這異邦國度後,仍維持住自己的文化認同。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晚上8:39 ,所屬標籤為 , ,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