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上午10:50
牌坊與渡口
離開輝煌的鄭家,取道水田街北上,雖然街屋依舊櫛比鱗次,但是古老的竹塹城已漸行漸遠。大河般的經國路尚未開通時,這是南北的交通要道,當寶馬跨過大河,稍停於北門國小側門時,爸爸要我拿出行囊裡的老照片。
「晨晨能想像這兒一百年前的風光嗎?」爸爸問我。對我而言,這裡有點兒陌生,前方是大賣場、迷宮似的道路與集合式大樓住宅群的混合。然而,爸爸的照片讓我迷惑。
「不是令人非常意外嗎?」爸爸知道我的困惑,又繼續說道:「照片裡的兩塊牌坊中,近景是『張氏節孝坊』,遠景那接近地平線的則是『李錫金孝子坊』,除此之外,只剩下幾株矮樹,點綴於一整片的田園與草原中。」
「李錫金孝子坊?我在歷史課本讀過啊,它不是在往青草湖的明湖路上嗎?」我一時有時空錯亂的感覺,而此時我們已從水田街轉入國華街,突然右方的小廣場上,就出現一座牌坊。
「出城之後,穿過繁華的鄭家,北上的官道蜿蜒於水田之間,所以現在仍稱做水田街。一路上會穿過四座牌坊,依序分別為江氏節烈坊、張氏節孝坊、李錫金孝子坊與蘇氏節孝坊。」我常常笑爸爸,明明是滿街的商店,更有出名的大賣場,可是似乎總是視而不見,他拿出地圖,指出牌坊的位置與官道的路線,又繼續說:
張德南《新竹市的牌坊》書影 |
「目前這四座牌坊命運不一,江氏節烈坊大概在1950年代毀損消失;張氏節孝坊1960年代因颱風而部份毀損,但是在1991年時完成修復;李錫金坊於1961年由湳雅遷移至明湖路;蘇氏節孝坊則保存最為完整。」
「那麼,為什麼僅餘的兩座牌坊都不在路上呢?」我們繼續由湳雅街北上,尋找蘇氏節孝坊的路上,想到爸爸第一次帶我到西大路邊的石坊街看北台灣最早的楊氏節孝坊時,我總不解為什麼這麼重要的古蹟卻侷促於陋巷?於是問爸爸。
「那是因為後來規劃道路時,將水田街拉直,於是兩座牌坊就不在交通路線上了。就好像楊氏節孝坊,原本在廳治衙署出西門的路上,但是後來西門街重新規劃,牌坊所在的石坊街就成了小巷子,牌坊也就失去風采了。」由湳雅街轉進大賣場後方的巷子時,我們果然找到了蘇氏節孝坊。
「當年穿過蘇氏節孝坊,再走過竹巷,就會看到河畔的聚落金門厝。竹塹社人也曾在此定居,所以留下舊社地名。金門厝聚落的命名係因為居民都來自漳州府漳浦縣,漳浦又稱金浦,而且都經由金門而輾轉來台。這聚落藉由水利之便,開設許多碾米間及榨取花生的油車間,可以經由官道而向南北銷售,曾經盛極一時。可惜聚落離頭前溪太近,一場大水氾濫後,整個聚落沖毀,只剩下地名。」說著說著,我們已經來到溪畔,爬上堤防,覺得對岸仍然很遙遠,於是問爸爸從前的人如何過河。
「在橋梁尚未鋪設前,渡船是過河的最佳選擇。沿河有幾處渡口,官道上的金門厝義渡最有名。依據文獻記載,嘉慶元年(1796)時,竹塹社屯千總錢茂祖、殷戶林先坤、王廷用、王廷昌及范昌睦等曾共同捐設渡船一隻,租谷七十九石七斗,以為渡船夫每年薪資和修船之用。」爸爸在堤防上張望,一付尋找渡口的樣子,我連忙叫他下來,免得誤了夕陽。
------
繼續閱讀:《晨晨的新竹歷史踏查》目次。
------
繼續閱讀:《晨晨的新竹歷史踏查》目次。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