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清晨7:48
八角樓始末[1]
窩口這紅樓,保藏一部地方宗族的歷史,又隱含著社區的未來。
羅氏來臺祖上威公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時,自廣東陸豐來臺,先至關西墾耕,第二代羅宏陞遷來大窩口,至第三代羅春廣(1816-1872)時,至新埔街上經商,累積了可觀的財富。春廣十九世紀中葉時曾代表大湖口,經理枋寮義民廟的廟產,成為竹塹地區粵人的地方領袖之一。清同治年間,春廣獲例貢生頭銜,當時定居於鹹菜甕(關西)的舉人羅萬史親來糞箕窩致賀,並且留下「文魁」與「貢元」兩方匾額,可謂一時盛事。
整修前的八角樓 |
日本大正八年(1919) 初冬,春廣之孫,五十八歲育有九子的志鼎(1862-1928),在三日內,連得美棧、美日與美香三孫,至今仍為美談。當時為因應家中眾多的人口,乃在糞箕窩口建造泥磚瓦屋。此時的大湖口,正當商業鼎盛之時,正興築中的新街,吸引著鄰近村落的商人,紛紛來此租地建屋,投資經商。街頭新修三元宮,所祀三官大帝也於此時登龕。籠罩在整條街欣欣向榮的氣氛中,略近晚年的志鼎思及祖父的光榮,終難無憾。
此時,志鼎已將家業交由年過而立的長子仁傑(1887-1946)打理。仁傑頭腦明晰,處世溫和,在族人之中,聲望頗高。起初仁傑從事茶業,當台灣米穀形勢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大好之時,仁傑也投入米穀商行業。據說當時羅家財務並不十分理想,為了建立來往農家與商賈的信心,仁傑大幅擴張信用,仿照新街的建築形式,將原來泥磚屋,改建為四面八拱的兩層紅磚樓房。可能就是因為這八拱,後來這紅樓被稱為八角樓。樓成之後,仁傑果然生意順遂,依族譜所記載,置有田產三百餘甲,租穀每年一百萬餘斤。傳說志鼎六十一大壽時,對滿屋賓客笑言:「這下有樓仔好戴,死乜甘願了!」
羅家的米穀生意維持頗久的榮景,即使昭和四年(1929)火車站北移至新湖口現址,大湖口商業隨即沒落,但是羅家這一批「仁」字輩兄弟,以丸仁(まる仁)商號,購得火車站邊土地,興建倉庫,聲勢始終不墜。對羅家而言,八角樓正象徵著糞箕窩羅屋家聲的重振。
此刻,八角樓已近九十高齡,拂去外牆紅磚上的塵土,又刮除攀附的蕨榕後,素樸的容顏於茲新生。跨入門廊,登上二樓,儘管民國六十年代的內部與側旁增建,讓人迷惑又驚訝;不過,卻也讓這紅樓脫胎換骨地保存下來。未來這座紅樓將會上演什麼故事呢?我們就熱切地等待羅家子孫們,在建築師、社區與客委會的協助下,為家族、為湖口、為這廣漠的世界,一次又一次賣力地演出!
八角樓展示現場 |
老街講古
|
|
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