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晚上8:55
臺灣客家高教(2003-)係中央政府客家施政(2001-)的結果,而中央政府客家施政則是客家運動(1988)與族群政治生態的產物。客家界反省客家運動20餘年來的客家局勢時,其中一結論為:客家運動係因應客家問題而發起,其成果則為迫使中央政府調整體制,以解決客家問題;客家高教之設置則係政府著眼於解決客家問題時,必須藉助高教智囊之協助,同時也成為傳習客家語言文化的教學場所。
無論此一詮釋是否合乎當時史實,亦不論客家高教能否做為客家施政之智囊,客家界所始料未及者為:客家高教一旦設置後,它便不僅是客家,更是高教,兩者之間必定存有落差;而且,更重要的是,客家高教畢竟身在高教體系,它必須面對高教的所有問題,而這些問題有可能使它一時之間無暇思考客家問題。
高教任務包含研究、教學與服務,研究型大學往往以研究為卓越的指標,甚至是升等留職之繫命;然而,從來沒有一個大學是沒有學生的,因此教學做為高教核心,其理簡單明瞭,孩提皆懂;至於服務雖能反饋教學與研究,但終究只是教學與研究的延伸成果。
據此而論,客家界期許客家高教成為施政智囊或針砭,對客家高教而言,則僅係其任務之延伸;又若主張高教肩負傳承客家文化之教學工作,則以「還我母語」以來之以語言為重點訴求,則教學問題之癥結在家庭與中小學,高教之施力其實有限。
以交大客院為例,大學部之人文社會與傳播科技兩系各有其專業學程之訓練,全院計有社會與人類、族群文化、文化產業、傳播科技、媒體文化等學程。在這些專業學程之外,學生有一必修之20學分的客家文化與社會學程。此一設計有其高等教育專業規畫的策略,另文討論;重點在於交大客院教師面對這些多元學程,必須各自秉其學術專業,以完成教學與研究之職能,而客家僅係其中之一。
在這些專業學程中,每位教授所面對的是全國乃至全球學術同儕的交流品評,而這一交流品評攸關每位教授的學術定位。相對於這些學科專業,目前為止客家研究卻仍不足以成為一專業學科而與之拮抗。簡言之,客家高教教師必須先面對各自傳統學門分科的學術研究與教學,成為合格乃至傑出的學術工作者,而後才能同時兼顧客家研究。
研究尚且如此,更遑論服務。此刻客家高教不過八歲,校事如麻,小兒學步而已,期望此子操持家務,難矣。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