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晚上11:02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本欄兩週前以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資料庫檢索之客家學位論文,歸納出目前客家研究系出多門的特質,並且主張客家知識體系之建構,必先突破這一現況。
筆者並非主張客家研究僅能獨酤一味,實際上,客家研究過去、現在與可見的未來一直都以多學科的面貌呈現。問題的核心在於客家研究如果只是多學科知識,就不可能成為獨立自主,足以自我再生產的知識體系。簡言之,目前不乏各學科的客家知識,但是不成體系。
學位論文所呈現系出多門的狀況,也表現在客家高教之院系所。目前三院二所的學科分類為:
l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客家語文研究所、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法律與政府研究所(託管性質)
l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傳播科技系
l   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l   高雄師大:客家文化研究所
l   屏東科大: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綜而言之,國內客家研究包含客家社會與文化、客家語言、客家社會與經濟、傳播與資訊等四大學門。
這四大學門幾乎已包含所有人文學與社會科學之各學科,而整體師資僅約60位,其博雜難精已可想像。
相對於學科之龐雜,作為客家高教的專業研究者,其研究成果的發表平臺則更令人難以樂觀。其依國家圖書館期刊資料庫,客家期刊存目17種,仍繼續出刊者尚有10種,但其中除《客家研究》(半年刊)1種為學術期刊外,其他皆為一般期刊。換言之,以四大學門60位專業研究者,而僅一學術期刊,自然不足以建立客家專業研究者的學術交流平臺。
又由於唯一的客家學術期刊《客家研究》其基本性質是偏社會與文化學門的,由此可以想見,客家高教之專業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僅能往各自學科專業或者專書發表,不會直接參與客家知識體系的建構。
總之,客家高教成立8年以來,本身的專業研究者再加上其他高教系所從事客家研究者,其學術社群成員不為不多;然而這些系出多門且龐雜難精的研究者,欠缺客家學術期刊之成果交流平臺,無由建立論文與專書之評論機制,導致客家知識體系的建構迄今尚屬長路漫漫。
改進此一現況當然是客家高教之專業研究者無可迴避的職責,主其事者自當從制度面與客家高教者之集體意識入手,多方匯聚資源,勠力以赴。當然,徒以區區8年論斷高教成敗,實屬強人之難;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此時又值中央與交大兩院院長改選之際,新人新政,自有所期。
圖片說明:交大客院夜景,感謝交大傳科提供。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晚上11:02 ,所屬標籤為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