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清晨7:18
客家知識體系之建構是客家高教之終極目的,因此,客家高教的核心價值是研究,而學位論文則係研究成果簡易而有效的指標。
筆者2011年6月5日以「客家」為題名關鍵字,檢索目前為止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料庫中的客家研究論文,搜尋結果為602篇。這與筆者13年前旁敲側擊,甚至不惜「鬥空鑿榫」才得約百篇相比,實不可同日而語。
那麼,此刻對於這一六倍於往的數據,我們是該開香檳,還是開處方呢?
當然,如果要做更謹慎的研究,這一粗略的結果還須細膩地確定其效度(validity),例如論文題目出現客家二字者,認定此論文為客家研究應該沒問題,但是題目未出發客家二字者,未必不是客家研究。
不過,無論如何,這些來自國內85所大學232個研究所的論文篇數,已呈現當前客家研究系出多門的特性,而本專欄對此頗以為憂,說明如下:
整體大學客家研究學位論文的平均數為7,以研究所為單位則為2.6,如果依此篇數,單一學校或系所當然不足以在建構客家知識體系的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進一步而言,以學校為單位之所有樣本的眾數為1,次眾數為2,合計為33所學校。換言之,多達四成學校其實僅有一兩篇客家研究學位論文;改以系所為單位,眾數與次眾數仍然為1與2,樣本數則分別為129與48,合計177,亦即近乎八成的系所,其實無足輕重。
那麼聚焦於前10名之學校,亦即中央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新竹教育大學、臺灣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大學、屏東教育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聯合大學、輔仁大學等,則其平均數約30,則已略有可觀。
然而,各校系所主題其實十分多元,以輔大為例,15篇論文分布於語言學研究所(4)、大眾傳播學研究所(3)、織品服裝學系(2)、中國文學系(2)、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1)、應用統計學研究所(1)、圖書資訊學系(1)、中文系(1),又復稀釋。
總而言之,以目前國內客家學位論文之成果,仰觀客家高教之於建立客家知識體系之可能性,本專欄的評論是:「長路漫漫,但見星火!」
那麼,未來的努力方向為何?關鍵在於建構客家學術社群以及強化客家研究期刊專書等論著之評論機制,從而整合那些現況分散的客家高教單位及成果。
如若不由此路,則客家研究之成果僅能散見語言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學、政治學、傳播學、資訊學、建築學……等,既無研究典範,也成不了體系。
箇中環節頗多,下回再續。
圖片說明:轉載自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79867-1-1.html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