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晚上11:12
去年春天以來,陸續在電子郵件中略得「客家三行詩」的消息;月前又於官辦正式座談會議中,聽聞日語造詣頗深的客家前輩呼籲提倡這緣自日本俳句(haiku)的小詩,於是檢索資料,一探客俳(Hakka haiku)之究竟。
俳句是日本古典短詩,起源於江戶時代(1600-1867),定型並興隆於明治時代(1868-1912),十七個音節分成五七五之三段形式。俳句反對嚴謹漢詩格式,堅持趣味與庶民的風格,廣為一般大眾所歡迎。俳句的內容特別針對自然季節感受,重視構思時的沉思冥想,反映直觀表象,不務修飾,所以頗有日式禪意。
這種三行十幾字的短詩形式,傳到其它國家,對不少國家的文學也受到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俳句即傳至西方,影響所及,而有了英俳、美俳、法俳、希伯來俳、猶太俳等等。
俳句在五四時期傳入中國,初期多為仿照日本俳句形式,以中文的韻文,翻譯日本俳句。由於日文一字多音節,十七音節之字數不定,但中文一字一音節,十七音節卻必定為十七字。偏偏十七字的篇幅對俳句而言,實已太過冗長,因此中文俳句之字數並末統一。直至1980年中國與日重新文化交流後,中國俳句文壇才以五七五字分為三行定型,成為所謂的漢俳。
以漢語吟詠的俳句可以稱為「漢字俳句」或「漢語俳句」,使用最少的漢字吟詠關於人生整體經驗,亦即自然、愛情、情理、人事、論理、倫理、哲學等主観的瞬間或客観寫生的感動,俳句留下「讀」與「鑑賞」的空白給予讀者。在廣闊漢字文化圏內,因各地域使用語言差異而有不同型態與命名,因此便有可能產生普通話俳句(普俳)、臺灣語俳句(灣俳)、客語俳句(客俳)、廣東語俳句(粵俳)的可能性。
臺灣於1993年成立中文俳句會及台灣俳句會,開始提倡以閩南語、客家語、北京語等華語所創作俳句。俳句會認為俳句既是日本人所創作的文藝樣式,便應依俳句本質創作,一首俳句之中,應含有季語,以表示季節,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自然景觀,人生活其中,對季節的演變敏感,俳句就是在這環境之中創作出來的。這種尊尚日本形式的中文俳句,講求簡短,以七字至十二字為限。
近來熱心客家事務的一群知識份子提倡客家三行詩,稱之為客俳,以五七七形式寫作,並且隨即設置了部落格(http://hakka3linepoem.blogspot.com/)作為交流平台。這一著眼於傳承的客家書寫呼籲,雖然暫時看不出與文學本身有多密切的關聯,但是一時頗見浪花,盼望幾陣漚波之後,能有潮水持續湧來,為客家文化之未來多添能量。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