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晚上11:46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義民廟源起於歷次民變,民變犧牲者的埋骨所,直接促成了義民廟的興築,這些廟宇包含鹿港忠義廟、新埔義民廟、竹田義民祠、北港義民廟、苗栗義民廟等。在這一頁義民歷史與祭儀,我看到對國家的忠誠、開闊的經營理念以及對孤苦無依者的悲憫。略述如下: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事於大里杙(今臺中縣大里鄉),台灣諸多縣城立即被攻陷,府城也岌岌可危。清廷號召各地義民,保衛府城,並收復縣城。事件結束後,乾隆皇帝降旨贈匾平亂有功的各籍人民,泉州、廣東、漳州及「熟番」各獲頒「旌義」、「褒忠」、「思義」及「效順」四方匾額。這四方匾額讓泉州人建成旌義亭祭祀殉難的義民;使廣東人構築褒忠亭以慰忠魂;至於近乎羞辱的思義當然被遺忘;而效順則隨著熟番之消逝而杳然。皇帝所贈匾額賦予殉難義民神聖地位,確保了信仰的合法性。

廣東籍移民的義民廟,特別是新竹新埔的枋寮義民廟,因為獨特的經理模式,使得義民信仰蓬勃發展,幾乎使人誤以為義民信仰是純粹的客家信仰;而這一獨特的經理模式就是「外庄經理廟產」及「中元祭典外庄主調」兩制度。初期的四姓領導者為求祀事昌盛,於嘉慶七年(1802)簽定規約,明定「僉舉外庄誠實之人輪流料理」廟產,以昭公信,從而擴大產業。四姓規約的第二項法寶是中元祭典由外庄主調,枋寮義民廟的中元祭典組織包含三個層級:爐主、調首及緣首,爐主綜理祭典;調首分工承辦祭典事務;緣首則認捐斗燈。每年由外庄輪流承辦中元祭典,自然擴大了枋寮義民廟的轄區。調單的最底層是緣首,但是緣首並非祭典體系的最底層,真正的底層一直延伸到家戶,而完成這一工作的是奉飯制度。義民祭典期間,輪值大庄內,所有家戶以鄰里為單位,輪流每天「挑擔」至義民神位前,舉行「奉飯」儀式。從總爐主到奉飯,枋寮義民廟複雜而綿密的祭典組織體系,將龐大的人口納入它的祭典區內。於是藉由邀請外庄經營管理廟產及承辦祭典,枋寮義民廟成就了現今的規模。

耐人尋味之處在於外庄制度中所經辦的祭典並非義民祭典,而是慶讚中元,也就是關於孤魂野鬼的祭祀。在臺灣的本土民間信仰中,厲鬼信仰為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所謂「厲鬼」是一些沒有後代子嗣供養,或者是一些橫死、冤死的靈魂;同時,「厲」也蘊含有「疾病」、「罪惡」等意思。成神者供奉於寺廟,成祖先者安享蒸禋於家祠,只有那些孤魂野鬼無所依恃;而中元普渡便意謂著對這些孤苦無依者的悲憫。

忠誠、開闊與悲憫就是義民信仰的精髓,當然這也是所有義民信徒們的精神所繫;原本這樣的態度無分族群,只是這是一段台灣粵籍客家先民的故事,客家後裔理當格外深思,勉力傳承。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晚上11:46 ,所屬標籤為 , ,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