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下午2:24
更大


4-1 社團、媒體與活動

社團
    新竹市登記有案的客家相關社團甚多,最早的世界客屬總會成立於民國七十八年,最晚的客家諮詢協會則是今年剛成立。這些社團的名稱大部份都有「客家」二字,是自我認同十分明顯的客家社團。但是也有幾個金山面與關東橋地區的協會,雖然不以客家命名,但是因為參與者以客家為主,而且所辦理的活動也往往與客家有關,因此可以稱為是客家社團(參見表十)。
表十        新竹市客家社團一覽表
名稱
負責人
電話
地址
新竹市客家民謠研究會
徐錦源
5244909
西門街一八四號
新竹市客家諮詢協會
古榮政


新竹市中原客家文化研究協會
曾漢松
5712889
仰德路一五○號
新竹市關東民俗技藝促進會
羅文熾
5775266
光復路一段108886
新竹市客家民俗文化促進會
陳清水
5773569
關東路九巷九號一樓
新竹市客家文化發展協會
李永乾
5202309
明湖路六○四巷一弄一號
新竹市關東橋長壽會
徐水源
5786829
金山九街一○八號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吳慶杰
5772652
新竹市光復路一段1637
新竹市關東文化建設促進會



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邱從容
5251766
新竹市西大路4752
世界客屬總會新竹市分會
劉金榮
5777023
新竹市千甲路36053
資料來源:依新竹市政府社會局網站資料及筆者調查所得。

    新竹市最早的客家社團是世界客屬總會新竹市分會,世界客屬總會會址設於台北市華陰街413樓現任會長為吳伯雄,理事長劉盛良。民國 60101世界客屬人士第一次香港集會、籌組世界客屬總會。目前會員人數約80000人。以聯絡世界崇尚自由之客屬同胞,發揚傳統忠義精神,團結合作,共謀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尊重當地政府法令,服務社會人群,獎助繼起人才為宗旨。已經向內政部、外交部、僑委會登記有案。世界客屬總會成立以來,在舊金山台北梅州模里西斯高雄市舉行雅加達東京曼谷福建龍岩舉行馬來西亞沙巴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年度大會。以客家團體為的服務對象,國際性客家社團聯繫活動為社團主要的業務項目。
    世界客屬總會新竹市分會成立於民國 78716,會址設於新竹市千甲路36053號,現任理事長為劉金榮,目前會員人數約一千人。新竹分會依據世界客屬總會章程所定以聯絡世界崇尚自由之客屬人士,發展傳統忠義精神,團結合作,共謀國內外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尊重政府法令,服務人群,獎勵繼起人才為宗旨。已向新竹市政府登記為全國性社團,每年向客委會爭取經費,舉辦客家演比賽等活動。
    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是新竹市第二個全國性客家社團的分會組織,世界客屬總會新竹分會屬於世界客屬總會,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則是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的新竹分會。「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是一個具有強烈使命感與本土意識的組織。在台灣解除戒嚴之後,有感於客家事務數十年來的空缺與關照不足,在高壓政權之下無以為繼,嚴重出現語言文化的傳承與認知之危機,傳統族群風貌日漸淡化與疏離的現象,因而集合作家、律師、學者、醫師、牧師等等有心人士為一體,倡立本會於台北市。台灣客家共事務協會(HAPA)成立之後,首任會長由鍾肇政擔任,積極進行攸關社會改造、民主運動的相關活動,同時提出「新的客家人」之理念。
    根據這個理念之提出,台灣客協成員全台奔波,傾力辦理多項饒富意義的工作,例如倡導辦理台灣客家學術研討會活動,舉辦「客家台灣文化講座」,舉辦「客家文化生活」研習營、「台灣客家文學營」等活動營隊,出版專刊「客協會訊」及〈新介客家人〉〈台灣客家人新論〉等專書,舉辦巡迴全台灣下鄉演講會, 公開辦理客家政策、議題聽證會與記者會,介入國家政策之擬定。甚至成立「新客家助選團」舉行全國助選系列活動。撰述「客家白皮書」供支持客家之候選人連署及運用,爭取客家公共權益成為民主選舉關注的議題。另外也鼓勵大專院校成立客家社團,並獎助青年學子辦理文化與聯誼活動,例如台灣大學、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等十餘個高級學府都相繼成立了學生客家組織。辦理海外客家參訪與講演活動等。主導成立客家公益媒體【寶島客家廣播電台】,成為全球第一家專業的客語頻道,從事文化傳揚、時事評論、社會關懷等的大眾服務廣播節目。獎助大專學生撰述客家研究論文,提供研究補助及推薦發表的場所。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目前擁有各地區組織包含: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台北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桃園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高雄分會、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六堆分會、北美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美國)。目前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會址設於台北市民權東路36053樓,理事長為國策顧問梁榮茂。
  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於民國 89731,會址設於新竹市西大路4752樓,目前會員人數約260人。為了爭取客家權益,延續客家文化,語言,探討客家公共政策及推展公益事務活動為宗旨的組織,向新竹市政府登記為地方性社團。
投入音樂及客語研究的邱從容
    邱從容擔任新竹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的理事長,協會與他所經營的漢興傳播有限公司相結合,對客家歌謠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他曾以〈客家語節目在哪裡?〉為題,在《客家風雲雜誌》第3期,為客家節目請命。漢興公司分別發表與出版了《客家創作童歌鋼琴彈唱曲集》、《台灣客家童謠》、《台灣客家創作流行歌曲》、陳威專輯《行出自家的路》等。實際上,邱從容此外,林子淵先生會走上客家歌曲創作的這一條路,漢興傳播有限公司的邱從容先生是關鍵人物,邱老闆對客家創作歌曲的推動與製作相當熱心與執著,對客家創作歌曲的發展功不可?,邱老闆於民國七十七年間與林子淵多次討論,而共邀一同製作客家創作歌曲。後來林子淵不幸於八十三年在大陸車禍喪生,當時鍾肇政曾在中壢藝術館辦理紀念音樂會,十年後,邱從容又辦理林子淵逝世十週年音樂紀念會。
    此外,邱從容十分活躍,多次組團專程前往國外參加各地,如馬來西亞砂勞越州民都魯省等地之客家公會成立大會,參加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2002三月十一日;贊助台灣客家文化數位發展協會,對公共事務非常關心,甚徍連新竹市政府已發包的消防博物館之多媒體互動式電腦發音部份,只有中文、閩南語、英文,卻忽略客家語之服務,也都透過當時的林政則委員提出,要求改進。
    相對於大型協會之分會性的團體,新竹市客家文化發展協會則是活力持久的在地客家團體。客家文化協會成立於民國 91424,目前會員人數約180人。以發展客家文化,促進族群和諧,為客籍人士及廣大市民服務及傳承客家文化,及傳統技藝為宗旨。已向新竹市政府社會局登記立案。會址設於新竹市明湖路60411號,目前的理事長為李永乾。先生於民國六十七年十月創立龍鳳園歌劇團,原名為李劍鴻歌劇團,為一重要的客家傳統劇團,以桃、竹、苗為主要的演出範圍。近年來更積極力促企業界與文化界結合,共同推動文藝活動,回饋社會,並協助社區發展協會舉辦各項藝文活動,出自草根、來自土地,在地深耕的努力,值得喝采。李永乾同是柴橋里長及柴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青草湖社區大學課程「新竹市柴橋社區工作坊」講師,奔走多時,終能以租借的模式,改善閒置私地環境問題與化解地主圍地擋道爭議,在柴橋社區活動中心成立客家文化會館。
    特別難可貴的是,李永乾又於九十三年九月在新竹市東方錄影棚設置臺灣首座客家傳統戲曲錄影棚。李永乾表示,客委會成立客家電視台所播出的客家傳統戲曲節目,已經邁入第二年歷史,目前客家傳統戲曲節目在客家電視台收視率均得第一,同時也擔任製作人的他,為求節目更進步、更創新,特地在新竹市青草湖地區建造一棟一百多坪的錄影棚專為客家戲曲來打拚。客委會成立客家電視台後,對客家文化推廣保存有很大幫助,如客家戲團踴躍參與傳統戲曲演出,就是突顯客家文化進步的一項奇蹟。
    各客家團體均頗擅長於利用自身優勢,向各相關單位爭取補助經費,以辦理各項客家活動。例如,陳清水所主持的新竹市客家民俗文化促進會於今年三月別開生面在新埔義民廟舉辦北台灣第一屆義民廟春祭和客家成年禮祈福大會,大會邀請立法院副院長鍾榮吉、新竹縣長鄭永金、台灣省主席林光華、客委會處長鍾萬梅等人參與,與祭者穿上長袍馬掛,遵循古禮,向義民爺的獻禮和叩拜,都並讀禱祝文。會場上並展示客家古家物、農具、竹編等,並有農村春耕諺語、節慶語、俚語,不少家長帶子女參觀並抄錄,說明客家古諺藏著人生智慧。
    世界客屬總會新竹市分會則每年舉辦客家話演講比賽,他們的文宣十分動聽:「要有好口才,才有好人才! 有了好人才,才有好將來!專長不怕多,多一種語言,多一種能力,多一分競爭力! 未來電腦、英語誰不會?但是會電腦、英語外,我還會客家語、閩南語,大幅擴充人脈關係,對創業、就業、擇偶、就學都是利多!
當然各協會也難免具有某種程度的政治色彩,客屬的總會長是吳伯雄,新竹客屬自然與國民黨關係較密切;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先後任會長的為國策顧問鍾肇政與梁榮茂,新竹客協自然與執政黨關係較好;新成立客家諮詢協會則對國家統獨問題著墨較多。
儘管如此,在近幾年漸成氣候的大型活動客家嘉年會上,我們看到所有客家社團皆團結一致,共襄盛舉,場面十分融洽。
    民國九十一年的端午節是新竹市第一次大型的客家民俗活動,由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於六月九日在孔廟前廣場舉行主辦。五月節客家民俗活動是新竹市升格省轄市以來所舉辦的大型客家民俗活動,並有數個客家團體共同協辦。當天節目包羅萬象,有硬頸樂團演唱搖滾歌曲、客家歌手劉平芳、王羽馨、黃韻如、陳威等人客家現代歌曲及薪傳國樂團的歌曲演奏,節目並穿插民謠樂曲、相聲、舞蹈、三腳戲等表演節目。會場安排美食、民俗技藝等攤位供民眾選擇品嚐各式小吃,鄉土畫家余秀雄的鄉土油畫展則提供另一種不同的視覺饗宴。另外主辦單位舉行包粽子比賽,將提供獎金及獎盃給前三名以資鼓勵。
    隔年這一活動改由市政府舉辦,並更名為第一屆客家民俗文化園遊會於九十二年在孔廟廣場舉行。園遊會由市府主辦,各客家民謠研究會、中原客家文化研究協會、客家文化發展協會、客家民俗促進會、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客家會及世界客屬總會新竹市分會等客家文化團體協辦,希望藉由舉辦這項客家民俗文化園遊會的機會,讓大家對於客家文化能有更深入的瞭解與認識,當天,內容包括有民俗表演、客家美食品嚐與靜態的文物展示等。當天將提供菜包、糍粑、酸菜湯、粽子、客家湯圓、米粉等傳統客家美食品嚐,現場還有花鼓、糍粑製作、客家山歌等客家傳統代表性的民俗表演節目欣賞。第二屆更名為客家嘉年華會九十三十二月十八日在國立實驗中學操場舉行,林政則主持客家嘉年華開幕式,觀賞山歌演唱、新竹縣六家新瓦屋花鼓協會等表演,感受客家族群對母語文化的關切,新竹市客家民謠研究會理事長徐錦源、客家民俗文化促進會理事長陳清水、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邱從容及客家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永乾等,都到場參加,現場安排踩街、歌謠、童謠等表演,還有傳統童玩、客家米食等,熱鬧滾滾。市長林政則表示市府會持續舉辦下去,而為與往常舉辦時節有所區別,更宣布明(九十四)年的春、秋兩季各辦一場,展現客家文化在不同季節的特色。
參加過這麼多客家社團舉辦的客家活動,你一定印象深刻,不過還有更令你意外的活動喔!那就是表面上與客家完全沒有關聯的單位也捲起客家風,舉辦活家活動。讓我們到醫院逛逛吧!別擔心,不是看病,是參加活動!
新竹醫院提供客語服務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配合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無障礙環境,提供來院的客家鄉親更完善、更親切的服務,於九十二年十月底開設「客語教學」課程,邀請到新竹地區對客語教學學有專精的溫火龍老師負責講授,黃淑媛老師負責教唱客家歌謠。參與課程的員工包括醫師、護士、第一線批價掛號、總機、服務台、志工及行政人員等共百餘人,學習的動機不外乎是可以學以致用,無論在工作場合或生活上都可以與客籍朋友對話。課教授內容將包括音標轉換、簡單客家常用語、常用單字、句型、對話練習、就醫時之常用語(如身體、器官、疾病名、就診科別等等)以及客家歌曲教唱等。
    表演中也發生許多趣味橫生,令人捧腹大笑的情景,例如胸腔外科主任商東福醫師將『目珠』講成『母豬』;藥劑科陳慧玲藥師將通便藥的功\能介紹為『屁股不會出來用的藥丸』;另病歷室詹吉亮主任表示因娶了客太太有所需要而發奮學習客語,參賽者在客籍主持人人事室楊金龍主任臨場出考題訪問之下,也多半可以流利應答,看得指導老師兼評審之一的溫火隆老師眉開眼笑、直豎大姆指,一副與有榮焉的模樣!
    此次成果發表以才藝表演比賽方式進行,形式不拘,除了有朗誦、說故事、律動舞、歌唱、雙簧…等,亦有針對在醫院的場景中(門診、急診、病房、批掛櫃檯、藥局、放射科)可能出現的對話情境,設計一、二分鐘之表演內容。有個人報名亦有組隊參賽,其中還安排一場由客籍志工林清秀女士的示範表演,凡報名參加者即贈精美紀念品。此次邀請到科園國小黃美鴻校長以及台灣廣播電台詹婷副台長,連同兩位授課的溫火隆老師和黃淑媛老師擔任評審,評分方式:語音佔45%(包括聲、韻、語調)、內容佔35%(包括創意、詞彙、趣味)、儀態佔20%(包括儀容、台風、表情)
    新竹醫院表示,在他們的印象中,新竹市全市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客家人,而鄰近新竹縣境內則多數屬客家鄉鎮,因此到院的客家病人相當多。因地域及族群關係,至新竹醫院就醫之民眾中不乏有許多年紀大且不會國、台語之客家長者,為了提供客家鄉親更完善、更親切的服務,故積極對院內員工實施客語教學計畫及製作客語醫院簡介,並改善電梯語音系統,以營造客語無障礙環境。張景年院長也期勉員工們應持續用心學習客語,並學以致用,與來院的客家鄉親可以用客語直接溝通,真正落實客語無障礙環境。也讓民眾更加認同新竹醫院實實在在是個『在地人的醫院』。同時也為達成倡導尊重文化多元化、促進客語重返公共領域盡一份心力。
媒體
    在本章的開頭我們已經提過,當代客家團體與傳統社區的差別在於在不一定需要、也通常缺乏特定的空間作為團體的維繫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媒體成為客家社團最重要的溝通與傳播媒介。新竹市的客家社團中,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本來就有永興及漢興傳播公司,因此向來活力十足。最近成立的客家文化協會從傳統戲劇團轉型成媒體公司,也可以說精於掌握時代潮流。特別是客家文化協會的理事長李永乾更是直接針對客家電視第17號頻道的節目而勠力以赴,而客家電視台也確實足以令人期待。
    民國九十二年七月客家電視台開播之初,外界對這個頻道的前景並不樂觀。然而二年多來,卻有不少客視的節目頗受好頻。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週六晚上的「鬧熱打擂台」節目。根據廣電人的收視調查中,「鬧熱打擂台」節目收視不但創節目播出收視新高,亦搶占同時段節目收視前50名之內,更是以同時段綜藝類節目排名第七名之黑馬姿態出現,讓人驚喜萬分。這節目創造了一個舞台,讓所有的參與者在客語世界裡成長。從九歲到九十歲,來自不同年齡層、不同地區的客家甚至非客家人士,在說故事及歌謠兩方面,產生客家表演的明星。這些明星中,新竹市的劉子萱小朋友閃耀動人,我們一會兒會特別介紹。當然,這一節目也捧紅了主持人羅時豐與張馨月,客家電視也趁勢推出「油桐花之戀」及「老嫩小細」等戲劇節目,使客家電視台再創高峰。
    除了電視頻道外,廣播頻道如中央廣播電台客語頻道、警察廣播電台新竹台、寶島客家電台、新客家電台及中國廣播公司客家頻道都是新竹地區客家鄉親收聽的電台。尤其是網路傳播發達以後,上述這些節目都可以透過電腦網路收聽完全沒有雜訊的節目,十分方便。
對新竹市民而言,所有電台的客語頻道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台灣廣播公司新竹廣播電台。新竹台前身係「台聲廣播公司」,成立於民國四十五年一月十五日。民國五十八年設立關西轉播台,民國六十二年設立大溪轉播台,民國六十二年五月間進行改組,並於民國六十四年元月一日正式更名為『台灣廣播公司新竹廣播電台』,台址設於新竹市高峰路五○六巷二號,下轄1206千赫(主播台),621千赫(大溪轉播台)1170千赫(關西轉播台) 等三個發射頻率,為桃、竹、苗地區聽友服務。
客語廣播名主持人 詹婷
    特別是新竹廣播電台的副台長及名節目主持人詹婷最受矚目,她的「鄉親鄉情」節目,歷史悠久,廣受好評。由於詹婷在廣廣節目上的優秀表現,客家電視也邀請她與邱晨共同主持【我們的鄉情 我們的歌】節目。不過詹婷對新竹市客家的重要性不只是因為她的廣播節目十分受到歡迎,更重要的是她經常主辦及主持客語演說及歌謠的比賽,例如今年三月她便在新竹市玻璃工藝館旁的公二公園承辦全國性客語演講比賽,這項比賽由台灣省政府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指導,新竹市政府與新竹市南區下竹社區發展協會主辦,國立新竹社教館、新竹國際商銀、立法委員柯建銘服務處協辦。這項台灣區客家演講比賽最年輕的參賽者是新竹縣新豐鄉六歲女童謝辰函,她以老頭擺客家情為題參賽,雖末得名,但是博得滿堂采。最後前三名分別由中和、龍潭及關西的同學獲得。這項活動每年都舉辦,今年已是第四屆。
    除了演講比賽外,新竹廣播電台每年也承辦台灣區客家歌謠歌唱大賽,比賽分為中學組、國小組與社會組。今年的比賽全台460名好手角逐,這場客家歌謠大賽,接連兩天在新竹市公二公園登場,有來自全台460名好手報名角逐,最受矚目的是連續11年參賽的「光頭伯」、高齡105歲的人瑞廖榮基,他在長壽組裡出盡風頭,雖然並未入圍,但贏得最多掌聲;最稚齡的是四歲的葉貞誼,一早從苗栗縣後龍鎮趕抵,一點都不怯場,台風穩健,聲音清脆,手勢身段都有模有樣。這項客家歌謠比賽已連續11年舉辦,報名人數愈來愈多,尤其今年新增加「親子接力唱組」,希望把唱客家山歌的人口,從兒童時期扎根,也讓客家籍的父母能從小帶著孩子一起唱,既建立親情,也能陪孩子多說客家話。
    由於媒體主辦了這些活動,使得原本欠缺空間特性的社會團體得到了交流感情的機會,而且經由比賽參賽者的客語能力逐漸提高,同時主辦單位的能力也因此提高了。
繼續閱讀:序言:虧欠這城市4-2教育


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晚上9:29
更大


第四章 當代:社團、媒體、教育與政府

在郊區跟市場裡,聽到了風空的吶喊,體驗了茄苳的靜謐,也感受了竹蓮市場的親切,或許你會以為客家只是一種緬懷傳統的情愫罷了。事情當然不會那麼簡單,因為那些縈繞在傳統社區與市場的氛圍,此刻仍是那麼鮮活,絕對不是歷史;同時在這一章我們就要暫時放下傳統的社區主義,離開特定的生活空間,然後走進城市的現代生活裡,看看城內的居民如何組成自願性的社會團體,並且在政府的協助下,透過媒體與教育來延續客家命脈。
日常的城市生活如十八尖山也不乏客語與客家
繼續閱讀:序言:虧欠這城市4-1社團、媒體與活動


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下午4:02
更大


抗捐

台北府為清廷於光緒元年(1875)在台灣北部設置之官署及行政區劃,為台灣道之下,與台灣府並立之區劃。光緒五年(1879)台北正式開府,「以臺北郡城年久未造,亟應乘時建築,以資捍衛。」[1]在首任知府陳星聚與其後 1881 年(光緒七年)上任的直屬長官福建巡撫岑毓英積極籌款興建,台北城終於 1882 年委由台灣兵備道劉璈正式開工興建。在陳星聚知府與台灣道劉璈兩相合作後,『台北城』在 1884 年正式完工(許雪姬 1985)。
三年建城期間「所需經費,酌定由官處籌撥,並就淡水宜蘭兩縣紳民捐助外,新竹應派捐番銀五萬元,即速解繳臺北府轉發應用。」[2]而這五萬元城工派捐額度,立即造成地方社會的擾動。前一年(1881)大甲溪潰隄,新竹縣已派捐隄工,本次台北城工派捐即依大甲隄工額度辦理;正值派捐期間,後龍溪水患又起(1882-1883),新竹縣再度派捐。[3]四年之中,三次派捐引起頗多騷動。因此在淡新檔案中,留下了臺北城工七案(編號16301-16307);[4]而本文所謂李騰清案,即指其中16306案(1882.7.16-1884.5.13)而言;而相關聯的16302案,則牽涉到稅收代理人劉聯科處理羅阿保與林文二等人的抗捐事件。[5]

李騰清案

光緒八年(1882)農曆七月十六日,新竹縣衙的站堂役紀永依照知縣徐錫祉批示的拘提單,來到竹南二保澗窩庄,要將臺北城工抗捐頑戶帶回縣城,當時吳阿生、邱芳古及古阿俊三名已先後赴通霄局認捐清楚,只有李騰清(1801-1887)仍不捐,於是被帶回衙門。只是李騰清當時已八十二歲,差役不敢強傳,於是將其二十八歲的孫子李阿番傳到。[6]自此,歷經幾乎兩年的派捐爭議,在淡新檔案裡,留下十九份文件,使得我們仍可以憑這些文件勾勒這場爭議。[7]
李阿番表示祖父不知通霄局也徵收城工捐款,已將應捐之壹佰貳拾元,交給二保劉阿文(即劉聯科),但單據沒有帶來衙門。[8]徐知縣要求李家,如確已認捐,三日內將單呈驗。[9]
李騰清光緒十年(1884)稟文(引自臺大圖書館)
一週後,負責竹南三保吞霄城工董事江懷珠與林愈薰稟文表示,承辦城工公務係依照先前大甲溪三十名額數捐題,而澗窩李騰清依此係捐四名額數。只是江林兩人向李騰清催捐時,李卻表示自己在二保捐;江林主張李騰清在三保居住,房屋三座,田業不少,不容越保混捐。徐知縣批示,依據城局紳董(劉聯科)面稟,李騰清已繳一百元給該分局,其餘三十二元亦已呈繳來新竹縣。雖然徐也懷疑百元究竟有否捐入該分局,但是已表示待二保分局稟覆後,再行核奪。[10]顯然,李騰清的抗捐爭議已暫時打住。
江林兩人催捐工作不甚順利,同年十月十五日,江林兩人又稟告,計有詹阿英等八人,初行認捐,但卻延宕不捐,請徐知縣協助。知縣八天後飭令差役,要求詹姓等人捐繳。至十一月廿五日,差後回報,八人已如數繳捐。[11]
然而,兩人的催繳工作仍不順利,隔年春天的三月初七,江林二人又稟,陳諒等七人不捐,請差勇到地拘追。徐知縣表示同意派差拘追,但是在行動之前,要求江林兩人先按戶開單,明列該繳經費。[12]兩個月過去了,遲遲未見江林兩人開列名冊,且江林本身所欠繳之城工洋銀亦未備繳,徐知縣乃堂諭批示,要求江林兩人迅速處理陳諒等七人抗繳之事。[13]至此,本案的重點反而轉向江林兩董事本身。
又兩個月後,新任知縣周志侃收到身負幫催城工委員之新竹儒學正堂劉鳴盛的移文,表示江懷珠等向其請求飭令差役,按名拘追陳如等八人的捐款,故劉移文給新竹縣知縣。五天後,知縣便開票要求嚴格催繳。[14]然而事情卻毫無進展,原來林江二人內訌,無法收得尚未繳清城工捐款。半年多後,亦即光緒十年的二月廿六日,林愈薰稟稱,自己與江懷珠分派城工經費,本來尚欠佛銀玖拾肆元陸角,現已按額催清。但是江懷珠份下尚欠柒拾肆元陸角,而李騰清認捐之壹百參拾貳元,江懷珠亦未催得。林愈薰這份報告的意思在於撇清自己的責任,並請新任知縣朱承烈,飭差拘追。朱知縣隨即簽票,拘傳江懷珠與李騰清。[15]
數週後,差役帶回李騰清的稟文,由其侄孫李少中抱告,並抄錄前任徐知縣批示、林愈薰限狀粘繳、及劉聯科收單等,當堂呈驗。李騰清表示,早已於光緒八年七月在二保分局董事劉聯科手,繳銀一百元,又繳付徐知縣銀三十二元,並無欠繳抗捐。李騰清進一步表示,自己現住澗窩,明明在銅鑼灣,屬於竹南二保,與三保無涉。若在三保有田業,即應在三保繳銀,如此則淡水之林家田屋遍全台,豈不通台爭繳?[16]
光緒十年肆月初八日,回任新竹知縣的徐錫祉,簽票傳訊劉聯科、林愈薰與李騰清。三人皆未到案,劉聯科於同年五月初一稟明,確已收繳李騰清百元捐款,並且呼應李騰清的說法,表示李騰清的捐款本來就歸劉自己收繳,請求銷案。同月十三日,李騰清自稱職員,由孫李少青抱告,亦表示確已繳捐,請求免予提訊。雖然徐知縣批示,李騰清之捐款究屬二保或三保,應由李劉林三面質訊,分別追究。[17]
16306案至此結束,儘管我們無法斷定究竟係檔案遺失或者就此不了了之;然而,後續的故事暗示我們,在與國家折衝的過程中,李家最終達成其意志。然而,這並不意謂國家是個失敗者,相反地,國家仍是成功地募集了城工款項,而且李騰清家當然也繳交了捐款。
換言之,一個苗栗地方宗族李家與知縣所代表的國家之間,所存在的對話關係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呢?我們辜且岔開話題,先略談本案所牽涉到的兩個宗族。

澗窩李屋與西湖劉屋

澗窩李屋祖屋坐落目前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李家祖籍廣東長樂(五華),來臺祖李德萬,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16歲渡臺。德萬公娶妻連氏,育有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長房李騰蘭,裔孫多務農,其三子鎮光為武生。二房李騰桂,宿儒,善貨殖,曾與竹塹城陵茂商行合資創辦「萬興商號」,並定居苗栗經商;其子逢馨監生,孫鎮邦武生,曾孫聯璧,日治時期歷任三義、銅鑼二庄庄長,頒授紳章。三房李騰清性敏好學,精岐黃,多才藝。四房李騰華質體魁梧,性喜習武,頗具武藝。騰清騰華兄弟二人,曾隨官兵勦平匪禍,均保舉軍功六品職銜。騰清之三子時珍,以軍功賞藍翎千總,孫鍾萼(後改宗萼‧即祥甫),清代府庠生,極具文才,日治時期亦地方所望重。李騰華精於武術,子多承其衣鉢,勤習武藝,諸子中,逢年、逢春、逢香皆武生加六品,逢時五品,逢科例貢生,孫鍾奇亦是武生出身。五房騰彬,監生,育有六子。六房騰祥,青年過世,未娶,過繼二房、四房二姪為嗣。李家德萬公派下六大房,於道光十七年(1837),兄弟分產別居,各自發展。分家後的李家,以三房李騰清及四房騰華派下,在地方上較為活躍(李祥甫1931、黃鼎松2009)。
劉恩寬(1737-1806)乾隆十七年(1752),二十六歲時,由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東渡來臺,為人傭工,挑擔度日。後來家境日漸康泰,始定居於苗栗四湖庄石頭灣,生有五子: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來台二世兄弟五人繼續殷勤農工,業產逐漸豐隆,僱工甚多。祭祀公嘗的土地是由歷代子孫為祭祀祖先而保留下來的,如今已達45公頃多。劉家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創辦了「雲梯書院」,並且透過科舉考試與捐納方式培育自家子弟,依族譜等相關資料,劉家雖然科考功名無多,但是族內計有二十三人,擁有廩生、氧生、大學生、附貢生、恩貢生、拔貢生、例貢生等頭銜或資格(劉贊鵬1979、陳瑞霞2008)。

劉聯科

李騰清抗捐案中所見劉李兩家之合作關係,也在羅阿保等抗捐事件(16302案)出現。16302案比16306案早幾個月發生,地點正是劉聯科所負責的竹南二保,亦即包含現今之西湖鄉與銅鑼鄉一帶。光緒八年(1882)二月廿六日,劉聯科與李逢時這兩位劉李兩家領有「竹南二保高三富外等庄經辦臺北府城工分局戳記」的例貢生,稟告徐知縣,高三富等庄共應派捐城工夫役伍拾名,各殷紳皆已繳清,唯有羅阿保等人,不唯不捐,甚至造謠生事,妨礙城工捐派工作,請求知縣迅即執法施行;而徐知縣也果然飭令差役傳訊羅阿保等人。[18]
劉聯科光緒八年稟文(引自臺大圖書館)
三個月後,劉聯科再度請求知縣押捐吳傳二等抗捐「刁戶」;相同地,徐知縣立即派出差役,押捐吳傳二等人。又約三個月後,差役回稟,已將吳傳二等人押到劉聯科的城工分局,繳清捐款。而劉聯科也隨即將部份已收捐款,計七百餘元繳至縣衙。[19]
劉聯科繳款的同時,同時附上一稟,表示謝阿元張阿樟等殷戶,受張阿成等造謠煽動,不願納捐,請求知縣嚴拘究捐。知縣循例立即開票飭役,前往押捐;兩個月後,差役回報張阿成知罪脫逃,而張阿樟等亦已捐繳。[20]
在知縣差役的威勢協助下,劉聯科順利地以十個月的時間,完成自身負責的五十名役工,合計一千五百元的捐款。我們現在已無從精確得知劉聯科藉由知縣協助才收繳的金額,佔其全部應收金額的比例,不過,前述張阿成造謠煽動事件似乎顯示,二者的似乎為100:625,亦即經官押捐應該不超過全體的14%。換言之,對於國家的派捐任務,劉聯科的獨立執行能力,相當不錯。
一年多後的春正(1884),劉聯科稟文詳述高三富等庄、蛤仔市以及貓裡街等城工派捐額度之來龍去脈,並且檢附清單,請新任知縣朱承烈按名追究林文二等十四人,計一百六十七元捐款。此一稟文值得推敲之處有二:
其一,原本劉聯科所負責係高三富、銅鑼灣及芎中七等庄共五十役工,即一千五百元捐款;然而,此稟卻擴及貓裡(即約今苗栗市)及蛤仔市(即約今公館鄉)兩地,總金額為五千元。[21]換言之,這加捐五百元其實不全然是劉聯科的責任,但是稟文卻顯示劉聯科自行承攬了這些金額。
分辦銅鑼灣及高三富等處,前捐河工壹百五十名,即應捐城工銀肆仟伍佰元,經既繳去肆仟捌佰參拾二元零,僅欠加捐之項壹佰陸拾柒元零,係被林文二等抗而不交,所以無從轉繳。[22]
這稟文幾乎透露了劉聯科的性格,他顯然十分積極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不但將本來不完全屬於自己的派捐額度承攬上身,甚至巧妙地將別人已經收繳之金額也暗暗地攬為己功。
其二,十四人名單中,赫見劉龍日抗捐應派之十二元。劉聯科族譜名為劉龍文,係西湖劉恩寬家族來台後之第五代。劉恩寬家族之昭穆(即輩份名) 為「寬魁永業,龍肇家祥,鳳鳴國瑞,奕世其昌」,而劉龍日即其族內長房之堂兄弟。換言之,劉聯科對於族內兄弟之抗捐,照常上報衙門,提請押捐。
綜合上述二者,劉聯科顯然是個十分積極的國家稅收代理者。但是我們可以主張晚清台灣的國家稅收純係依靠這些積極的代理人嗎?也就是說,竹南二保到底是自動被國家掌握,或者國家必須透過強而有力的執行者?答案顯然沒有這麼單純,我們以李家另一件抗稅事件,繼續說明國家與稅收代理人之間的關係。
(待續)


[1] 參見淡新檔案(16303_10
[2] 參見淡新檔案(16303_10
[3] 參見淡新檔案(14507
[4] 16301計六件,飭查城垣完固,籌議捐修;16302計十三件,為高三富等庄抗捐案;16303計三十二件,是楊梅壢等庄抗捐案;16304計二十七件,係大溪墘等庄抗捐案;16305計四十八件,係坪林七庄抗捐之案;16306計十九件,即本文所謂李騰清案;16307計二十三件,係蛤仔市張煥彩侵吞案。
[5] 以下日期皆為農曆,不另行說明。
[6]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1
[7]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1-16306_19
[8]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3
[9]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2
[10]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4
[11]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5-16306_7
[12]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8
[13]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9
[14]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1016306_11
[15]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1216306_13
[16]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1416306_1516306_16
[17] 參見淡新檔案(16306_1716306_1816306_19
[18] 參見淡新檔案(16302_116302_2
[19] 參見淡新檔案(16302_316302_416302_516302_6
[20] 參見淡新檔案(16302_716302_816302_916302_10
[21] 這五千元的來龍去脈,容詳後文。
[22] 參見淡新檔案(16302_11


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中午12:12
更大



目前國內小學社會科六年級上學期課本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一教學單元,依課程大綱,其中包含「傳統音樂和戲曲」主題。某一出版社的版本在傳統音樂方面,介紹了南管及北管;戲曲則包含布袋戲、平劇、皮影戲、歌仔戲和客家採茶戲。
同時,在僅僅兩頁的篇幅裡,共插入五張相片及圖說,分別為北管、南管、布袋戲、客家採茶戲及歌仔戲。這樣的圖文份量,既注重中國傳統與臺灣流變,也顧及閩客差異,顯示了作者的深入淺出的專業素養。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課文本身卻很可能引發嚴重錯誤。關於傳統戲曲的課本原文照列如下:
今日常見的傳統戲曲有布袋戲、平劇、皮影戲、歌仔戲與客家採茶戲等。布袋戲、皮影戲、平劇和客家採茶戲是從中國先後傳入臺灣,而歌仔戲則是臺灣本土的戲曲。這些戲曲在臺灣相互交流,彼此融入對方的表演方式,形成具有臺灣風格的戲曲。
戲曲不但是迎神賽會中酬謝神明的表演節目,也是農業時代人們主要的休閒娛樂;隨著科技發展,布袋戲、歌仔戲已經改變演出形式,結合聲光科技,展現了新風貌。
兩段論述包含了「傳統源流、本地發明、交流融合、及當代創新」等要素,乍看之下,四平八穩,合乎戲曲史實。然而,問題出在課文將「布袋戲、皮影戲、平劇和客家採茶戲」與「歌仔戲」二元對立,突顯了歌仔戲的本土戲曲地位,而將前四者歸為中國傳入者。這顯然違背一般常識,也不符合作者本身的論述。
關於歌仔戲的發明,課文特別以「觀點小視窗」予以說明:
歌仔戲  一百多年前,閩南地區流行的歌曲先後傳入臺灣,盛行於宜蘭縣員山鄉一帶,後來加入車鼓陣、平劇的舞蹈身段,在西元1920年代發展成歌仔戲。
這一史觀一如同頁圖說所表明:「歌仔戲的形成與發展,顯示多種戲劇交互的融合。」亦即歌仔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這一說法已為定論,無須多言。問題在於,客家戲的發明與此如出一轍,而且甚至更早發生於1910年代的臺灣。
這一點課文本身的圖片註釋可以推知一二,原文照列如下:
客家採茶戲最初表演型態是三腳採茶戲,這種採茶戲形成之初,是由採茶歌融合民間舞蹈而成,屬於歌舞小戲性質;清朝同治年間傳入臺灣而發展成相褒戲、改良大戲、客家歌仔戲等不同型態的表演。在歌仔戲流行後,採茶戲援用歌仔戲曲調,並以客家語言發音,又發展出客家歌仔戲的表演形式。
本註釋引文可分成兩個部份,前段說明採茶戲早在同治年間傳入臺灣,後來在不同時代蛻變為相褒戲、改良大戲及客家歌仔戲。換言之,一如歌仔戲,客家戲也是延伸自中國的本地發明,自然也都是本土戲曲。至於引文後段,則特別描述了歌仔戲相對強勢發展之後,對客家戲的影響,但這並不影響客家戲與歌仔戲在191020年代出現的這一史實。
行文至此,辜且不提原住民,單就漢文化本身而言,筆者呼籲教科書論斷孰為本土,何者外來之時,不可不慎。何以言之?關鍵在於課文及課文衍伸出來的考題。
可以想像,寒假前的期末考,小學教師依據前述課文,很可能會有這樣的題目:
下列選項哪一個是臺灣本土戲曲?布袋戲 皮影戲ƒ平劇客家採茶戲歌仔戲。
依課文的正確答案只有歌仔戲!也說不定還有更刁鑽的是非題:
布袋戲與歌仔戲都是臺灣本土戲曲
客家採茶戲與歌仔戲都是臺灣本土戲曲
這兩題答案都錯,小朋友要在括弧內,打上大大的X!因為依據課文,只有歌仔戲才是臺灣本土戲曲。萬一全臺小朋友都考了這幾題,那豈能不令人為之寒顫?
但願筆者咬文嚼字之後的顧慮,不會真的發生在這個冬天。否則不僅客家戲的從業人士與藝術家情何以堪,連史艷文與素還真也會捧腹大笑,這當然是課文撰寫者所始料未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