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枋寮義民廟初期祭典的關鍵史料[1]
羅烈師
交大客院
一、濫觴:廟史分期之雙元體制
這篇短文以黃清漢(1987)以降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但聚焦於兩份先前研究者未曾仔細討論的清代道光與同治古文書,討論新竹枋寮義民廟十五大庄輪值祭典制度的初期發展史。
關於新竹枋寮義民廟歷史分期的研究,黃清漢(1987)以祭祀圈範圍之消長,提出分期構想;羅烈師(2001)則首開其端以廟產經理的角度,說明義民廟信仰之擴大過程。羅烈師之研究後來為賴玉玲(2005)、林桂玲(2005)與林志龍(2008)等接續討論,而更加精確。初期的黃與羅兩位研究者相當程度地混淆了廟產經理體制(經理)與祭典輪值體制(爐主),幸好賴、林、林三位後學轉精,明確地針對廟產經理提出首事制度(1791-1835)、經理人制度(1835-1914)、管理人和管理委員制度(1914-1988)等三階段,也因之成為枋寮義民廟史之定論。隨後,羅烈師(2006:197-209)先據此提出經理與爐主的雙元體制說,更細緻地依據嘉慶七年(1802)的〈同立合議規條簿約字〉(以下簡稱四姓規約)等史料,說明清代至日本時代義民廟管理階層的制度化歷程;又以經理人劉雲從個案為例,提出廟產經理制度係枋寮義民廟持續擴張的重要原因(羅烈師 2012)。
經前述研究者之努力,筆者認為雙元體制之經理方面的議題,已大致完成;但是爐主方面則尚有細節可待討論。其中一疑問由賴玉玲所提出:聯庄輪值祭典成立之前的祭祀方式為何?針對此一問題,本文依據兩筆史料,主張各庄嘗會祭祀是輪庄體制之前身。下文首先略述十五大庄輪值體制之歷史;其次細讀〈四姓規約〉,拈出枋寮義民祭典之分類及發展;最後以兩份古文書勾勒庄頭規模之義民嘗會祭典的樣貌,並主張此為聯庄(大庄)祭典之先聲。
二、疑問:現今十五大庄輪值制度之起源
關於枋寮義民廟十五大庄輪值制度的最早且最清楚的說明見於《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該刊明確地表列建立《褒忠義民祀典簿》之道光十五年(1835)起,至民國九十年(2001)間,各年的輪值大庄,並且以「屆」標明一輪,而至今輪值已達十三屆。目前史料所及,應該沒有直接史料完整地記載這些輪值庄名,然而幾項片段的資料,包含1909年坪林石岡聯庄的輪值調單、1926湖口聯庄的祭典合影紀念、以及1916-1934年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等史料,皆符合上述輪庄之序列。因此不得不同意聯庄體制(從十三到十五)始於道光十五年,克服戰爭與政權更迭,未曾中斷。
那麼,道光十五年之前的祭典情況如何呢?賴玉玲(2005: 75-80)推測枋寮義民廟祭祀區域演變的階段有三:1.個人祭祀階段、2.擴大祭祀階段、3.聯庄祭祀階段。對於前二者,其論據只有兩位林氏族人之訪談,而無文字論據,賴亦深覺不安。對此,本文認為,細讀〈四姓規約〉,其實留有重要線索。
三、祭典:春秋二祭、中元與祭聖
枋寮義民廟的雙元體制係長期演變的結果,這期間最關鍵的文書〈四姓規約〉,其祭典相關文字節錄如下:
同立合議規條簿約字人褒忠亭首事王廷昌、黃宗旺、林先坤、吳立貴等,丙午年冬,元惡林爽文戕官陷城,程廳主遇害,壽師爺接任,立策堵禦,我義民墓勇,幫官殺賊切同仇。捐軀殉難者不少。……呈請制憲大人,蒙批准:該義首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林先坤偕同粵庄眾紳等立塜建廟。戊申冬平基,已酉年創造,至庚戌年冬,廟宇完峻。……此廟建成十餘載,各庄人等同心協力,立有義民祭祀甚多,惟廟內崇奉 聖旨及程廳主未有祭祀……眾議後日中元,外庄輪流當調,爐主向王廷昌、黃宗旺、林先坤、吳立貴等四姓首事業內出息取貼出谷三十石……[2]
本規約由四姓於嘉慶七年(1802)簽訂,前段說明建廟之緣起與歷程,接著討論祭祀事項。四姓規約透露了三項祭典,其一為義民祭祀,其二為聖旨與殉難淡水同知程峻之祭典,其三則為中元。由本規約可以窺知,義民祭祀本身已頗有餘裕;聖祭卻付闕如;中元則應該鼓勵外庄參與,而由四姓所管轄之經費略予支助。四姓訂立規約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使每年聖旨與程峻的「聖祭」不虞匱乏,四姓決定出資購置土地,以為香燈祭田。後來歷史的演變,聖祭已完全消失;中元變成枋寮義民最盛大的祭典「義民節」;義民祭雖受關注較少,但仍保留至今。
對於賴玉玲的疑問,本文認為四姓規約所言「各庄人等同心協力,立有義民祭祀甚多」,明白表示早在聯庄祭祀(即賴所稱第三階段)建立之前的30餘年,各庄人民已經舉辦甚多義民祭,而且這義民祭與現行義民節之中元祭典不同。同時,中元祭典顯然尚未成為四姓簽約時重要祭典,但是四姓打算藉由外庄之力擴大辦理。如眾所週知,後來中元果然成為最大的祭典,甚至被誤認為是義民祭本身!那麼,此時的義民祭是什麼呢?
四、新發現:舊史料新解讀
羅烈師(2001)輕描淡寫地提到兩張古文書,其一為〈旨旌粵東褒忠義民列公祝文〉:
皇清道光十三年歲次癸巳,月建乙卯,朔日壬寅祭日庚戌之良辰,厥有汶水坑庄嘗內首事暨捐題信士等,謹以豬一羊一庶饈牲醴果品香楮之儀,致祭於
旨旌粵東褒忠義民列公之墓前而囑曰:
觀春露之既濡,感佩忠而難忘,遙念列公,歲月孔長,勇冠三軍,義著淡疆,捐軀報國,褒忠表揚,視死如歸,效義疆場。茲修春祀,整冠肅裳,牲醴告虔,伏冀歆嘗,佑我合庄,長發其祥,讀榮耕富,億萬倉箱,人人迪吉,戶戶盈昌,猗歟休哉
尚
饗
依中央研究院萬年曆,「道光十三年歲次癸巳,月建乙卯,朔日壬寅祭日庚戌之良辰」即1833年農曆二月初一,因此其後的祝文有「觀春露之既濡」與「茲修春祀」字眼。這份祝文顯示,1833年時,汶水坑(新埔鎮清水里)有義民祭相關嘗會,會內並設有首事經辦祭典等事務。這一年的春祭備有一豬一羊為祭品,顯然相當盛大,而祭祀的對象即為「旨旌粵東褒忠義民列公」,祭祀地點即為枋寮義民廟後之墓塚。
其二,同治十年(1871)〈皇清褒忠義勇諸公祝文〉:
大清同治十年歲次辛未,月建丁酉,朔日己未祭日庚午之晨。今有大窩庄嘗內值年爐主 首事 等,謹具豬一羊一□饈牲醴,果品香楮,明燭清酌之儀。致祭于
皇清褒忠義勇諸公之墓前而
祝曰
蘭桂飄香,菊蕊芬芳。遙念列公威□孔長,捐軀報國,褒忠表揚。視死如歸,骨肉馨香。千載俎豆,萬古流芳。茲屆秋祀,瞻掃墳塋,牲醴告虔。伏冀歆嘗,赫赫如在,來格來嘗。庇佑我諸友,彌熾彌昌。□□鹿鳴,耕穫倉□。家家永慶,戶戶吉祥。漪歟休哉!伏惟
尚
饗
相同地,依中央研究院萬年曆,「大清同治十年歲次辛未,月建丁酉,朔日己未祭日庚午之晨」為1861年的八月初一,因此祝文有「蘭桂飄香,菊蕊芬芳」與「茲屆秋祀」等應時文字。與前述汶水坑相似,大窩庄(新竹縣湖口鄉湖口村等,即十五大庄之大湖口聯庄)亦有義民嘗會,會內有爐主與首事之分工,以辦理祭典,祭品有豬羊,祭祀對象為「皇清褒忠義勇諸公」,地點亦為義民墓前。
這兩份文書相似性極高,應該就是四姓規約所謂「各庄人等同心協力,立有義民祭祀甚多」。聯合二者可以推知,道光年間竹塹客庄已有許多義民嘗會,以春秋二祭,備有豬羊,前往義民墓前致祭。同時,即使1835年輪庄體制建立後,這一各庄嘗會前往致祭的風氣仍然持續。而這一史料與賴玉玲所採集林家口傳史料,相當吻合;只是林家似乎過度強調了林秋華中舉的重要性,即使沒中舉,嘗會仍然會以豬羊大典祭義民。
五、從嘗會到輪庄
道光十五年確實是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枋寮建立了祀典簿及廟產經理體制。本文所提古文書亦證實了道光十五年之前已有豬羊獻祭之史實,又進一步發現這種現象並非只有林氏一族,各庄很可能已有為數不少的義民嘗會,以春秋二祭義民。因此,賴玉玲對於祭祀區域範圍之三階段論,應該修正。第一階段所謂個人階段應屬譩測;第二階段之擴大祭祀早在建廟初期便以嘗會的形式存在,不會晚到道光年間才形成。換言之,聯庄體制係以嘗會體制為先聲,當嘗會體制發達後,聯庄體制乃因之形成,亦即十三大庄(十四或五大庄)輪值制度係建立嘗會之公共性基礎上。
參考書目
林佳玲,2005,《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縣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張秋滿,1989,〈褒忠義民廟大事記〉,刊於《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新竹新埔: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
黃清漢,〈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學位論文,1987 年。
賴玉玲,2005,《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新竹縣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鍾仁嫻,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羅烈師,2001,〈竹塹客家地方社會結構的拱頂石─義民爺〉,刊於鍾仁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頁136-149。新竹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2006 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