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洽水義盛嘗史蹟考查[1]
羅烈師
asiilo@nycu.edu.tw
交大客院
2022/11/20
大北坑義民嘗即三洽水[2]義盛嘗[3],成立於道光8年(1828),共有23人組成23會份。嘗會之宗旨係為「落魄遊魂」永享煙祀,而其儀式包含「春則祀塚,秋則祭亭」。嘗會成立後,分別在道光22年(1842)與大正15年(1926,即昭和元年)重新整理會份簿冊,而其祭典至少在17年(1942)仍正常運作。目前該會維持23會份,每年農曆八月十九日尚在大北坑街542號常設案桌,舉行秋祭,並擁有土地約六甲。春祭究竟停辦多久,尚待查考,現地亦無墳塚。本文將依該嘗會之史料與傳說,梳理其革沿,討論其祭祀對象與神格,並釐清其與義民信仰以及龍潭街區之「清故義友諸君墓」之間的關係。
沿革
關於三洽水義盛嘗之歷史,最重要的文書是該嘗會帳簿之「引言」,該引言由黃厚山所撰寫,其文最後有「道光貳拾貳年壬寅歲桐月上澣依老簿抄明」,亦即1842年農曆三月上旬重新抄寫嘗會之舊帳簿;同時文中尚有「於道光戊子仲春,爰集同人,念共粵籍,情聯友誼;遂湊貳拾餘分,津歛谷碩,共成祀典。」明確地表明該嘗會係道光戊子,亦即道光8年(1828)由20餘人,共同繳納穀物作為會費,以辦理祭典。同一帳簿又有「大正丙寅年立有新簿貳本,每回結算,原有老簿壹本及土地契字佃人贌約暨交于李慶相收存。」可知目前這一簿冊實係大正15年(1926)重抄舊簿,又立定規約,所完成的新簿。另外,當會份所有人有所異動時,便會註記在會友姓名下方空白處,最後一筆異動為昭和十七年(1942),可以推論春秋二祭的儀典應該至少在1942年仍正常運作。[4]最後,依前述1926年批明之規約,內有「土地契字佃人贌約」文句,可知最慢在這一年,義盛嘗已擁有土地,並且贌給佃農耕種。
神格
義盛嘗成立於道光八年(1828),依其引言推敲,所葬係粵籍遺骸,但道光22年(1842)這篇引言,卻將這些「落魄遊魂」,視為「褒忠」義民。茲依原文分析如下:
嘗思戰陣出,固資士卒之武備;而敵愾禦侮,尤藉蒼赤而知方。蓋古者雖寓兵於農,亦由民有信義,方可以釋耒耜以修戈矛,而同仇偕作者也。顧五常首仁而次義,制事本義為裁成,是義之於人,誠足重矣。
遐想當年,東都遭變,寇虐為仇;三軍將帥,征戎啟釁。爾時託業黎庶,氣奮雷霆;故荷戟從行者,竟舍生而取義;思除暴而安良。既而海晏邦寧,人皆得樂業安生於此地者,正賴其有此佐國之力耳。於是志感蒼昊,名隆清國,深嘉其大義,克明有忠君愛國之忱,故錫曰褒忠。
予等亦顧名而思義,骸藏於塚土,神必聚乎巍亭,則春秋之祀典誰屬?就於 道光戊子仲春,爰集同人,念共粵籍,情聯友誼;遂湊貳拾餘分,津歛谷碩,共成祀典,為嘗之息生放。每年議定,春則祀塚;秋則祭亭為期。但得落魄遊魂,永享無窮之煙祀;庶幾備物盡志,常伸薦獻之禮文。是為引。[5]
黃厚山撰并書
道光貳拾貳年壬寅歲桐月上澣
本引文可分成三段解讀,首段說明「寓兵於農,亦由民有信義」;次段「東都遭變,…三軍…征戎,…荷戟從行者,竟舍生而取義,…錫曰褒忠。」係引述林爽文事件史實,粵籍隨軍出征而陣亡者,受封「褒忠」;末段記錄了道光戊子(1828)粵籍會友(23人)相信「骸藏於塚土,神必聚乎巍亭」,於是「念共粵籍,…津歛谷碩,共成祀典,…春則祀塚,秋則祭亭,但得落魄遊魂永享無窮之煙祀」。換言之,原本可能淪為無主孤魂的遺骸,經由居民組成嘗會,辦理祭祀,再加上知識份子的論述,於是昇華為死於國事的褒忠義民。此一神格之提昇,與新竹新埔枋寮褒忠亭的傳統完全相符。[6]
祭典
依〈義盛嘗引〉之正文有「每年議定,春則祀塚,秋則祭亭。」同時議定規條「每年春祀義塚限貳月初五日為期,不得移越,永為定規;每年秋祭褒忠義民限八月拾九為期,不得移越,永遠定規。」可見成立嘗會後,即固定春秋二祭,分祀塚亭。
依江增平口述,目前秋祭義民亭仍在大北坑街542號如期舉行。其祭祀備有豬隻,係由佃耕義盛嘗土地之佃農提供;但前幾年老佃農過世,亦未有續耕者,因此就未再準備豬隻了。至於春祭則停止20年以上,甚至會員並不知悉有春祭之事,係江增平依〈義盛嘗祀典簿〉引文得知,才喚起在地記憶。同時,江增平也表示,先前春祭係參與位於龍潭區福龍路三段與大昌路一段交界處附近的「清故義友諸君墓」[7],並不在三洽水。然而,依徐鳳園(2022/12/13)訪談李茂洲(1938-)所知,「清故義友諸君墓」最近幾年的正月十五日僅自己一人去祭義民。從前則有幾位家族成員或八張犁居民有人祭拜。從前李茂洲之父健在時,五大節祭拜,不過未曾聽說有其他團體或是私人定時春秋二祭。更久的印象是未上小學時,正月十五之後到清明,都會有人陸續來燒香,幾位同伴就坐在旁邊等著「分醮墓」,但也不曾見過有隆重的儀式。
筆者前往田調時,所見義民亭現址係一簡陋之磚砌家屋,殘破而無人居住。屋內有一神桌,桌上未見神像、神位牌、香旗或香爐等,唯依江增平口述,曾有義民黑令旗;調查團員先前曾見有疑似三太子神像。究竟義盛嘗目前秋祭如何辦理,唯有訪談祭典辦理人,或明年秋祭再次田調。又如若取得其祀典簿,則可依其收支推得日治祭典規模。
遺骸
義盛嘗所祀義塚位於何處呢?所葬究竟為何人?目前所知線索尚無法確認。首先,並不排除是新埔枋寮褒忠亭。三洽水屬霄裡溪流域,順流而下,即為新埔,距枋寮褒忠亭約14公里,可以屬於新埔鎮生活圈。類似區位與距離的新埔鎮清水里(汶水坑),即有義民嘗,目前仍留有道光13年春祭義民塚之史料。[8]換言之,三洽水義盛嘗有可能是前往新埔祭祀,而非在大北坑。
不過,依目前口述資料,義盛嘗之亭祭係於大北坑街542號舉行,也曾前往「清故義友諸君之墓」春祭。如口述屬實,則或許可以據此判斷,道光八年之前,三洽水居民即前往龍潭街區,參與「清故義友諸君之墓」春祭;並且在三洽水設亭祭祀。至道光八年,23位居民組成嘗會,籌集經費,並議定春秋二祭,分祀塚亭。
那麼「清故義友諸君之墓」這些無主遺骸所葬何人?依前述「典藏臺灣」網站資料,徐榮俊、劉金花與劉湘華等2011年所訪查資料,這座古墓埋葬的是清道光七年(1827)分類械鬥的死難者。這一推論係由目前墓碑有道光丁亥字樣,可知時間;而署名為「桃澗
竹二 保眾立」,亦即「『桃』仔園與『澗』仔壢」保與竹北二保,可知與籍貫分類有關。又由於道光六年(1836)淡水廳有嚴重械鬥[9],龍潭附近的死難者,就葬於此處。[10]
依此推論,「清故義友諸君之墓」所葬本係分類械鬥無主孤魂,但如前所言,三洽水義盛嘗會友的祭典與黃厚山道光22年引文,則把這批無主遺骸等同於褒忠義民。
財產
依本案林献祥團隊線上調研,桃園縣政府(今桃園市政府)清查公告之土地及建物清冊,位於龍潭區新北坑段之1205-0000、1272-0000、1199-0000、1196-0000、1198-0000、1200-0000、1203-0000、1195-0000、1183-000、1186-0000等地號,10筆土地登記名義人為義民嘗,其中1272-0000地號土地登記名義人為祭祀公業義民嘗。這10筆土地位於大北坑街,鄰近龍新路三水段周邊。並依據地理位置,約訪陳鉦翰先生時,由陳鉦翰先生偕同前往位於為義民嘗所有權人之土地,陳鉦翰先生指出該土地範圍以羅家聚落為邊界,下至北坑溪,上至山稜線,而義民亭遺址即位於該土地範圍內。這批土地應該就是義盛嘗所推有的六甲土地。[11]
結論
依目前研究,筆者有條件地推論,大北坑義民嘗正式的名稱為「三洽水義盛嘗」,成立於道光8年(1828),已接近200年。原本祭祀分類械鬥之無主孤魂,但是在道光22年時,本區居民已視之為褒忠義民,並以春秋二祭,分祀塚亭。目前該嘗之會友仍為當初成立之時之23會份,並且擁有六甲土地,以其租金作為祀典費用,但僅存農曆八月十九日之亭祭。至於所祀墳塚,或許就是「清故義友諸君之墓」,唯尚待進一步查考。
贅語一二,儘管如上結論,仍不能排除「三洽水義盛嘗」其實是以新竹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為祭祀對象的神明會之可能性。
附錄
大北坑之〈三洽水義盛嘗引〉
嘗思戰陣出,固資士卒之武備;而敵愾禦侮,尤藉蒼赤而知方。蓋古者雖寓兵於農,亦由民有信義,方可以釋耒耜以修戈矛,而同仇偕作者也。顧五常首仁而次義,制爭本義為裁成,是義之於人,誠足重矣。遐想當年,東都遭變,寇虐為仇;三軍將帥,征戎啟釁。爾時託業黎庶,氣奮雷霆;故荷戟從行者,竟舍生而取義;思除暴而安良。既而海晏邦寧,人皆得樂業安生於此地者,正賴其有此佐國之力耳。於是志感蒼昊,名隆清國,深嘉其大義,克明有忠君愛國之忱,故錫曰褒忠。予等亦顧名而思義,骸藏於塚土,神必聚乎巍亭,則春秋之祀典誰屬?就於 道光戊子仲春,爰集同人,念共粵籍,情聯友誼;遂湊貳拾餘分,津歛谷碩,共成祀典,為嘗之息生放。每年議定,春則祀塚;秋則祭亭為期。但得落魄遊魂永享無窮之煙祀;庶幾備物盡志長伸薦獻之禮文。是為引。
黃厚山撰并書
道光貳拾貳年壬寅歲桐月上澣,依老簿抄明人各姓名祀分及規條,臚列於左。眾議規條開列:
一議每年春祀義塚限貳月初五日為期,不得移越,永為定規。
一議每年秋祭褒忠義民限八月拾九為期,不得移越,永遠定規。
一議嘗內計貳拾參份數,不得拆還,以為祭典之需。若向招人頂退,要通眾說明方準,不得私相頂退,立規為照。
一、嘗內設立有新簿貳本,交李慶相收存一本;又交邱金生收存一本。當日議定每年春秋兩祭祀之期日,決定將簿呇提到,兩本共同過簿,不得延誤,是實為照。
一、大正丙寅年之有新簿貳本,每回結算,原有老簿壹本及土地契字佃人贌約暨交于李慶相收存。日後倘有要用,隨時取出,不得兜匿。立批為照。
[1] 由文由「桃園市龍潭區大北坑客庄傳統文化調查研究計畫」執行團隊德立行銷顧問有限公司林献祥委託及提供相關資料,並於2022/11/11下午14:00-16:00前往現地田調及與江增平討論。本文以下提及江增平口述,即本次田調訪談所得。
[2] 三洽水目前行政區域屬於桃園市龍潭區三水里,主要聚落位於霄裡溪、北坑溪與南坑溪匯流處,本案大北坑屬於其小地名。
[3] 依居民說法,稱為義民嘗,但是依2019年所拍攝到的會員代表名冊影像,則稱為「義盛嘗」。
[4] 目前尚未取得帳簿原件,如果能查考帳簿逐年收支,則將能更明確地了解嘗會運作的實況。
[5] 筆者依原文分段、標校,並加重點。
[6] 參見羅烈師,2017,〈英靈與時疫:義民信仰的中元之疑〉。刊於陳惠齡編,《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頁269-290。臺北市:萬卷樓。
[7] 參考典藏臺灣網站之「中山村清故義友諸君墓」條,普查人員徐榮俊;劉金花;劉湘華,建檔日期2011-08-15,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5/9a/c6.html,2022/11/20瀏覽。
[8] 參見羅烈師,〈新竹枋寮義民廟初期祭典的關鍵史料〉。《新竹文獻》第73期,2020。
[9] 參見林偉盛1991,〈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的研究介紹〉。《臺北文獻》,第98號,臺北文獻委員會。
[10] 依地方傳說原有清兵在此駐守屯墾,死後而為無主遺骸;唯此說欠缺歷史實據,姑暫列於此,以存其說。
[11] 依桃園市龍潭區大北坑客庄傳統文化調查研究林献祥團隊調查成果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