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下午5:28
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移地課程)
新堯灣的商業、信仰與歷史
羅烈師
2018/7/28
田野工作間(黎德鴻家) |
今(2018)年是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移地課程)之第四年,地點為砂拉越新堯灣(Siniawan),計有五位同學修課,三位人社系族文碩、一位客家專班、一位清大社會所凖研究生。五篇期末報告分別包含三項主題,即商業、文化資產及宗教信仰,說明如下:
新堯灣十九世紀中後期商業聚落開埠以來,操持河婆客語的居民,以48間街屋為中心,形成包含村廟、義山、華小、警察局等,包含八個港門(村落)的社區。新堯灣並非特例,它是砂拉越右手港沿河小街市之一,這些小型街市包含石角、新堯灣、模西、武梭、短廊,它們有著共同的興盛與衰落趨勢。此一興盛是建立在楜椒與橡膠為主的經濟作物,以及工人所需日用商品及醫藥娛樂與教育等相關產業;而其衰落除了楜椒橡膠沒落外,陸路交通則是關鍵。在這共同的區域性趨勢中,新堯灣一方面因為陸路交通與街市不遠而仍保有商品市場的部份機能,但是其真正的特殊性則建立於其砂拉越重大史實的歷史脈絡中。
商業榮景不再,老街建築則大致維持當年樣貌,只是更顯老態罷了。當年的榮景與而今的老態兩相對照下的反差,一方面促成了「記憶裡的遺珠」文化遺產運動(2007-2009),同時也激發了Pasar
Malam(2010-),李嘉元嘗試以動態觀點,爬梳此一方興未艾的場所精神(spirits of
place)論辯。
1 留言:
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