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下午5:15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10新竹火車站

昨夜回家後,仍一直想著,到底是什麼不速之客跟著我們回到新竹?上了一整天的課,飛奔回家,又享用過媽媽的愛心晚餐後,爸爸說可以去解謎了!
「漢人對台灣的開發始於南部,北部雖然也很早就有漢人入墾,但是整個台灣的重心一直是在南台灣。」路上爸爸免不了要繼續他的歷史課。
「對啊!可是現在報紙常常在討論『重北輕南』的議題,爸爸也總是往台北跑,難得去一次南部,可見台北是現在台灣的重心。那麼,南北中心的移轉何時發生,又為什麼發生呢?」我追根究柢地提出了爸爸喜歡的問題。
「聰明的學生!關鍵在於國際貿易!清同治元年(1862)北台灣的淡水因清廷英法聯軍敗戰而開港,開始捲入國際市場。淡水被選中為通商口岸的原因,除了淡水本身的航運條件外,淡水河流域的物產也是外國覬覦的目標,例如臺灣北部的茶、樟腦和煤礦,都是利潤極佳的資源。藉由國際貿易,北台灣的富裕程度逐漸超過南台灣;更何況日趨複雜的經貿及外交事務,也逼得政府必須增設官員及機關。」爸爸解釋道。
「所以這也就是台灣建省時,把省會設在台北的原因;所以這時南北重心就逆轉了。」我呼應爸爸的說法,說著說著,爸爸已經開到後火車站。下車後,爸爸指著火車站,又指著後方的小山丘說:
「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巡撫劉銘傳實施新政時,為了開發台灣資源及鞏固台灣的防務,開始鋪設鐵路,以強化運輸。光緒十九年(1893)十一月基隆至新竹全段通車,總長106.7公里。初建的新竹火車站設於枕頭山下,也就是現今的玻璃工藝館一帶,是以土磚建築而成的。」
1893年!那不是沒多久日本人就來了?而且,用土磚建的,不是太不堅固了嗎?」我問爸爸。
建成初期的新竹驛
資料轉載自《老照片資料庫檢索》
「沒錯,兩年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日軍近衛師團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六月二十九日從東門城樓攻陷新竹城後,在枕頭山下的新竹火車站發現『掣電號』和『超塵號』二輛火車頭,修理後行駛於新竹和大湖口間。當時還具有不小的軍事用途呢!至於泥磚建材則除了建築風格外,同時也與財政有關。繼任劉銘傳擔任巡撫的邵友濂,改採緊縮政策,以籌款困難、工程艱鉅等理由,奏請朝廷停止繼續興建鐵路,於是劉銘傳的縱貫鐵路計畫就中斷了。臺灣總督府為了便於商品的交易及順利統治臺灣,積極推動交通的基礎建設,在台北設立鐵道部,詳加調查、規劃,計畫鋪設從基隆到打狗,也就是高雄的縱貫鐵路。繼續拓展劉銘傳巡撫所創建之台灣鐵路,自1899年由新竹開工經山線建築至高雄,1908年終於完成縱貫線。」爸爸敘述了鐵路的歷史後,我們也經由地下道,走到火車站前的廣場了。在燈光點綴下,顯得格外柔美。
「我們現在看到的新竹火車站完成於日本大正二年(1913),是縱貫鐵路上長老級的火車站。建築本體包括以鐘塔為主的候車大廳及連接售票大廳之側邊建築,兼有巴洛克風格與德式歌德風格,有後期文藝復興建築的味道。車站內部剪票口有典雅的神殿式的浮雕鑲在牆壁上,也有柱身凸出圓球如古鐘的柱子。這些建築的小裝飾,散發著清雅的美感。」爸爸跟我解釋火車站的建築風格。
「從1893年的土磚建築,到1913年的歐洲文藝復興風格,這二十年間,台灣的變化也未免太大了!」我問爸爸。
站前仰望新竹驛鐘樓
資料轉載《168 Shih's Blog》
「確實如此!和新竹火車站同期建築,包括了總統府、台灣博物館、台大醫院等,從一九一O年開始,將盛行優美的巴洛克建築,帶來台灣。所以啊,昨夜我們從鳳山崎滑行下來時,我感覺自己好像坐在十九世紀末通往二十世紀的火車上,鐵軌短窄,車廂狹小,山路卻如此陡峭;跟我回來的,有現代化的領導者,也有殖民地的統治者,讓我憂喜參半。」
雖然我常常笑爸爸總是想太多,可是走出車站,面對繁華喧囂的站前廣場,思緒溯著中華路的車龍,很快就渡過頭前溪與鳳山溪,來到昨夜的鳳崎小山岡。我彷彿也聽到了劉銘傳的鐵路在絢麗的晚霞裡,呼嘯著從小山崗衝下平原;而車上的乘客們,在火車進站後,突然說著日語,走向站外的二十世紀。
------

繼續閱讀:《晨晨的新竹歷史踏查》目次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下午5:15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