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下午3:39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箕山朝糜
如果漢卿道適合傍晚,那麼金獅道就屬於清晨了。假日裡,原本晏起的孩子今天卻都起得特別早,不過五點不到,一個個圍立床尾,催我起床。因為這一天,我們約好要去箕山食糜。
轉出高速公路下的隧道後,朝陽正好露出頭角,而萬善祠裡已見幾柱馨香,再向前幾步經過高鐵北口,我們就正式走上金獅道了。金獅道上有間佛寺稱為金獅寺,因此道以寺名。百餘年前,金獅道兩邊尚有住戶近十家,今已寥落,反到是高鐵隧道在此四顧睥睨。翁林家位於小山崗的平頂前緣,家中奉祀觀音菩薩。近三十年來,歷經多次修築擴建,並且改奉佛祖,至今已歷四代住持。
中華文化城是金獅道石階的起點,主人柳紹汲原籍貴州,來台後任職中學,是位虔誠的天主信徒。先生晚年購得這方蹊澗,親手擘畫園庭,築屋蒔花,設置自己所忻慕之古聖先賢塑像,還開闢空間,將自己藏書提供鄉人閱覽,因此命名為中華文化城。以私人土地的規模而言,文化城面積可謂不小,儘管規畫未臻完善,不見細緻的建築,而孔子、耶穌、中山及中正之塑象羅列園庭,亦嫌疏闊無當,然而先生一草一鋤,祖國、故鄉、信仰與抱負盡萃於斯,其用心實令人玩味再三。先生亡故後,庭園乏人照顧更形荒涼,幸賴政府部門重築山澗,廓清池泥,才略見起色。土石流肆虐前,園前曾有一整池的野薑花,每天清晨父親石崎健行經過時,總會剪幾株回來插在客廳的花瓶裡,於是初夏屋裡總浮泛著野薑花的香味。
雖然金獅道的石段相當陡峭,但孩子們卻一溜煙似往山頂逸去,我們兄弟妯娌起初還能談笑自若,後來就只聽到彼此沈重的呼吸聲了。當我們走到石階盡頭,正想在觀景亭稍事喘息,而孩子們早已在此喧鬧不已。觀景亭位於金獅寺前方平地,地方政府重舖石徑時,一起建造的。鄉人健行必定在此歇腳,臨風遠眺,天青氣爽之時,海峽來往的巨輪可以盡入眼底。觀景亭的夜色也是一樣迷人,好友聚會,晚風息息,眼下萬家燈火,手中三杯兩盞,鄉居之樂莫過於此。
金獅道
金獅道貫穿崗頂產業道路後,一如漢卿道一般進入了糞箕窩,只是漢卿道靠近窩口,而金獅道則穿進窩心。沿著水梨園間蜿蜒的車道前行,來到了榕樹伯公。榕樹伯公可謂糞箕窩的鎮山之寶,肢體寬闊,伸展四方,趺坐窩心,彷彿一位慈祥親切的老者,鄉人於是尊之為「伯公」(bakgung土地公)。樹下立有小祠,附近雖然居民不多,但是香煙不斷,頗受敬重。近年伯公一度病重,鄉人特別請來名樹醫楊甘霖診治,截除病枝、進藥除蟲之後,如今榕樹伯公已恢復生氣,慕名參觀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於是附近已成為觀光區,好幾間小店與休閒農莊提供場所讓遊人飲食坐看。孩子們經過伯公,都忍不住地在樹上攀援笑鬧,而伯公則一付含飴弄孫模樣,相映成趣。
彎過榕樹伯公後,取道「采香道」可以通達樟樹伯公。這條幽靜的小道的命名是紀念湖口四才子之一的張采香(1880-1949)。采香也就是張仁壽之子,書畫作品數度入選全國書畫展,成名甚早,台灣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妙禪法師出家前就曾師事采香書畫。采香於1921年盛壯之時赴花蓮瑞穗定居,晚年生活瀟灑,一驢、一犬、一老翁徜徉於山水之間,時號十足老人。當年十足自然未曾踩過這番山景,不過當阿師走過采香道時,卻彷彿千古知己此時盡赴眼前。
踏遍采香道,箕山露營區的磚紅池綠映入眼簾,而社區發展協會的義工看見我們一大家子,立刻熱情地招呼我們:「早啊,來食糜!」這群可愛的村民在羅美搖村長的號召下,每回假日清晨都在這兒準備了稀飯及醬菜,讓早起健行的居民,享用一頓清簡的早餐。金獅道石段修復之初,義工們在金獅寺前準備朝糜,箕山露營區開闢之後,為了召徠鄉人走進糞箕窩,於是便移來此處。起初義工們還擔心準備了稀飯,會乏人問津,畢竟路途是長了一些。不過這一天六點才過,連續幾波人潮,鍋底已經朝天了。
或許你會疑問不過是一鍋朝糜、幾盤醬菜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力量,引得孩子們都興高采烈的隨行?答案當然不是這一頓免費的早餐,而是山、是汗、是風,還有那暖暖的人情與笑語。就像此刻我拿出媽媽親製的醃蘿蔔放在桌上,立刻引起小小騷動,村人笑說「我還要再吃一碗,這醃蘿蔔太好吃了!」是的,正是因為「當生趣(dong senci)!」所以引得我們紛紛走向後山。

箕山露營地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下午3:39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