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晚上8:31
〈阿波羅十三號〉電影有一幕危急又令人莞爾的情節,太空船前艙空氣濾清器失效,必須調用後艙濾清器,否則太空人便會因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致命。好笑的是,前後艙濾清器的接口竟然一方一圓,無法通用。這彷彿成語方柄圓鑿、格格不入的翻版,千鈞一髮之際,地球上的總部完成了接合兩者的作業程序及需用器材說明,在萬里之外,指揮太空人,解決了難題。
現今新竹縣竹北市的高鐵新竹站都市計畫特區也面臨了這樣的窘境,正待耐心而有創意的各類專業人士,共謀解決這難題。是什麼難題呢?又為何造成這種局面呢?話分兩頭,先講老聚落,再說新大樓。
來自廣東饒平的漢人約260年前來到此處拓墾,依靠頭前溪水源興築汴圳,開闢水田,也建立了散村型態的幾處聚落。其中兼具祖籍地緣與血緣關係而連袂同來的林姓族人,發展最迅速,在六張犁聚落不僅起造家屋,還興建了自家公廳、林姓宗祠及伯公(土地公),又以土牆、竹林及水圳環繞,成了整個地區的中心。
而在此之前的住民則是平埔道卡斯竹塹社人,目前所留下的鹿場、隘口與番仔寮等老地名,還依稀紀錄了那幾乎已被全然遺忘的往事。
這個小有波折,但大抵靜謐的農業時代,持續了兩百年;等到倚仗全球化的工商業、南北交通大道與都市化等力量到達之時,傳統農業聚落及農民完全無法扺抗。這一方面因為土地由農地變成建地之利益當前,小農樂意;又再加上都市計畫背後的財團商業利益,挾著國家機器之政治力量,誰能不從?
前高鐵時代的六家番仔寮周邊地景(陳板攝) |
幸好劃定高鐵特定都市計畫區時,當年農業生產血脈所繫之東興圳未被毀棄,圳路所經小聚落的老房子也被保留,轉型成20餘座大大小小的為水岸綠帶公園。同時,老居民也未真的離去,只是領回區段徵收土地後,還住在老家附近。換言之,都市計畫保留了部份傳統建築地景,但遷離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
1999年底,臺灣高鐵動工,「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計畫」展開,歷經8年漫長的施工,至2007通車。拜高速交通之所賜,臺灣成了一日生活圈。竹北市的人口隨即呈現驚人成長,十年來人口從不足十萬,成長至近十五萬;而六張犁林姓聚落所在之東平里,其人口更由2002不足五百人,暴漲至今已近九千人,成長了16倍。這相對於全臺人口老化及近乎負成長,實在不可思議。
於是六家所面臨的窘態是半毀的傳統尚無力重建,新興城市的機能卻也沒被充分滿足,而引爆這一新舊紛爭話題的是新設市立圖書館(待續)。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