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晚上10:25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日前應南部學術同好邀訪,與大學部學生及研究生演講座談甚歡。友人又親切為嚮導,乃得親炙六堆客庄,收穫良多。而午餐席間,聽聞黑豬故事,更不禁沉思再三。

臺灣豬隻品種概略可區分為野豬和家豬兩大類,家豬顧名思義即為人們畜養的豬群,又可分為土豬和洋豬。土豬係漢民族遷來台灣時,自大陸所帶來;洋豬則為自其他地區引來的指藍瑞斯、約克夏、杜洛克及漢布夏等四大外來豬種。

土豬的故事耐人尋味,光緒初年(1870與80年代)廣東移民從原居地嘉應州移入廣東黑豬先後桃園中壢與高雄美濃飼養繁殖,明治末期(1900年代)被定名為台灣土豬之「桃園種」和「美濃種」。這兩者皆由客屬居民改良推廣而來,顯示臺灣早期的養豬產業,客屬居民貢獻甚鉅。至於閩南地區居民曾飼養的黑色長鼻豬,可能是閩南地區豬種與平埔族飼養的小形長鼻豬之雜種,已因品質欠佳而被淘汰。

臺灣省農業試驗所曾於1952年自桃園、美濃、宜蘭等地選購桃園豬,進行本地豬隻試驗;又於1974至1984年,分別自彰化縣北斗種畜場,桃園縣客家村落引種,且於1984年成功繁殖為一封閉式族群。於是便在1987年時,正式被行政院農委會納為國家級保種族群。由以上家豬簡史看來,臺灣土豬與客家人之間有緊密依存之關係。

近年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的研究團隊為了研究臺灣本土黑豬的確實來源、遺傳分子親緣關係及其基因流向,利用細胞核微衛星標記與粒腺體DNA之遺傳訊息等技術,在屏東內埔與竹田所飼養的黑豬身上,發現了過去未被認知的臺灣本土黑豬的DNA序列與遺傳特徵,於是臺大團隊將這些在六堆客家村落保有的臺灣黑豬命名為「六堆黑豬」。

屏東客庄俗諺云:「貧窮莫斷豬,富貴莫斷書」,亦曾聞之北部客庄有「種田不畜豬,斯像秀才不讀書」的說法,可見傳統客家生計與豬隻飼養的深刻依存關係。而今社會經濟形態變化太大了,家戶養豬之舉已難容於當代社會,然而保育臺灣本土黑豬,使之不致絕種,實有其生態多樣性之充分理由。

猶有進者,即如前述臺灣本土黑豬與客家之間深切的歷史文化淵源,如果再搭配其特殊風味,則六堆黑豬或許有其市場利基,從而成為客庄產業之新明星。耳聞近來台大團隊已與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建立「六堆客家與本土黑豬之文化建構」的相關研究,應即立意於此。

行文至此,筆者除了期盼本土黑豬能成為客庄產業之新利基外,又不免偶發奇想。素以黑色做為基本顏色,同時又以神豬比賽名聞遐邇的北臺灣本土義民信仰,何不由此而改弦更張,放棄唯一之重量評比標準,改以本土黑豬作為比賽豬種,甚至增加基因純度等質性要求,說不定會創造另一番有趣的話題。

(圖片來源:http://www.hakkamall.org.tw/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晚上10:25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