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晚上8:56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行政院客委會在苗栗縣銅鑼鄉設立了客家文化園區,並且將由其附屬單位臺灣客家文化中心進駐,學院則參與了中心的展示規畫設計與監造工作。既想增益同仁對銅鑼的情感,更為了實地體驗展場的空間配置與外環境,於是特別安排了銅鑼之旅。

享受公館悠閒的田園午餐後,我們從苗栗平原的邊緣跨過後龍溪,走過一小段蜿蜒的山徑後,就進入了銅鑼街區。這個服務兩萬鄉村人口所需生活機能的小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公所、農會、市場、便利商、風味小吃等,應有盡有。街頭的天后宮與街中心的關帝廟,也正好是苗栗客庄的精神生活縮影。七十多年前的關刀山地震幾乎摧毀所有傳統建築後,重建的日式風情診所裡,蘊育了日本文學翻譯大家;這兒的蛋餅與牛肉麵也往往引來排隊的人龍。

川行流盪之後,我們從街尾隧道穿過了高速公路,而此行的目的地應該就蟄伏在那大道與小河平行的對岸吧!於是渡河,沿西岸山腳南尋。這兒叫做九湖,因那小河北流,前人沿河南向拓墾,一路留下了頭湖二湖三湖四湖等庄名,至此而為九湖。 這些沿岸聚落以四湖最具規模,於是以庄名河,先前那拗口的打哪叭溪,改名四湖溪;國府來台,思鄉愁苦,又改喚西湖溪。九湖村名尚在,但是沿途更多的是九華山佛寺的指標,號召凡人上山清修。又是九華,又是西湖,嗅得出在地文化的幾許無力感。

在地的無力直接表現在過盛的勞力與低廉的地價,於是這種農業生產型態,只好逐步讓位給工業了。民國六十七年與七十八年,東邊成立了銅鑼工業區與中興工業區,發展傳統工業。二十年後,新竹科學園區在西面成立銅鑼基地,預期引入先進封裝產業、潔淨能源及太陽能產業、以及通訊知識產業及航電產業等高科技工業。科學園區環繞著旱坑350公頃已荒廢的田園開發,未來還會增建中山高速公路銅鑼交流道,直接打開銅鑼的後門。

就在這個三月的春天裡,第一家廠商舉行新廠動土儀式,將在8公頃的土地上,投入48億元,預計1年後,量產高效能鋰錳鈦二次電池,為苗栗帶來約5000個就業機會。這相對於銅鑼鄉區區兩萬人口,不可不謂十分驚人。

車行小道,幾度歧路猶豫;驀然山頭圓型建築躍出樹梢,終於我們看到了興建中的客家園區。登上山頂,對面正是雙峰山,我相信那十九世紀的漢文先生吳子光必定從他的草堂,端詳過這方田疇;李騰清兄弟應該也從我們來時的山路,往通霄與三義壯盛地墾殖擴張;造反的吳阿來與衛國的吳湯興振臂高呼時,這兒的年青人當年應該也曾聞之動容。

文明是一把雙面刃,開創了未來,也很可能斬斷了傳統;帶來了新住民,也恐怕斵傷了舊文化。臺灣客家文化中心鎮守在這科學園區的南大門,應該就是宣告著他自己神聖的使命吧!


(附註:感謝徐仁清先生提供照片)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晚上8:56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