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晚上11:07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博物館如其名義,關鍵在於物件;而物件的關鍵則是研究人員。

座落於苗栗銅鑼的客家博物館主體建築探出九華山頭後,既面對著國內其他眾多蚊子館的疑慮,又要擔心自身不足的典藏物件,而明年十月就要開館營運,不得不令人對這個台灣最後一座國家級博物館,戰戰兢兢,如履深淵。

對於博物館的展示而言,物件有趣且重要的地方不只是物件本身,而且物件背後的脈絡。單一物件有其成文過程(textualization)與脈絡化過程(contextualization);而展示又意謂著博物館創造了一個再脈絡化過程(re-contextualization)。展示者的功力與創意就表現在呈現上述這些過程,而這一切又端賴具體物件才能收畫龍點睛之效;如果沒有物件,這些故事都不易表達。

以一本台中光啟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英客字典》為例,這本字典作為英文與客語之橋樑已經頗有話題,但是如果只展出一本五十餘年前的字典,觀眾除了乍看之下,有幾秒鐘的驚訝外,所得有限,也無從得知這本字典所具有的意義。

其實這本字典係義大利籍神父Margar(滿思謙)等中外人士共同編輯,目前已絕難取得。筆者於2000年夏季整理老湖口天主堂文物時,在滿神父所創建的這間教裡,赫見其書。1949年中國大陸淪陷,國民黨政府播遷台灣,1952年底耶穌會神父在大陸遭中共驅逐出境,陸續逃離。滿思謙先到菲律賓傳教兩年,後來才到新竹關西。滿神父的客家話就是這時學會,字典也正是編於此時。

此後,滿神父在老湖口建了教堂,幾乎一生都奉獻在新竹;也正是筆者與湖口老街志工整理天主堂之時,滿神父以八十五歲高齡,病逝於輔大神學院頤福園。這個感人的故事曾引起一位客家青年的好奇,在客委會逐夢計畫的補助下,花了半年的時間,到大陸與義大利,尋訪滿神父的前半生。

簡言之,《英客字典》不只是一本書,其實它是天主教耶穌會在客庄傳教的見證。這樣的故事有賴於傑出的研究者以紮實的研究為根柢,擬出故事線,找出關鍵文物作為核心展示,搭配相關物件,再加上有創意的設計者,把桃竹苗等地整個天主教耶穌會與客庄文化交流的過程展現出來。

這樣的展示將可以勾起眾多觀眾當年對「麵粉教」的譏諷與疑懼,但也同時會向神父的無私奉獻表達感念與崇拜。

目前客庄各地文物館偏於農林業生產工具與家庭用品的展示,這些展示參差不齊,但是普遍欠缺足夠的展示設計,僅僅展出物件本身,落得千篇一律,不易激起觀眾的共鳴。

更嚴重的是,這樣的現況導致本來就欠缺文物的行政院客委會對未來博物館的文物典藏政策抱持十分保留的態度。殊不知,問題不在於文物本身,而是欠缺藉由文物說故事的展示設計能力;而這一能力又必須依靠館內質優量多的研究者。

博物館攸關客家論述之主導權,是未來客家施政的春秋大業。頃聞〈客家基本法〉已通過立法院委員會議之審查,這意謂客家施政法制化已持續邁進;然而,更大的挑戰是行政院的組織再造工程。銅鑼這座國家級的客家博物館已箭在弦上,如不擴大編制,聘用足夠的研究人力,這個園區將不可能與國內外各型博物館競爭。

只是在當前中央部會以精簡為政治正確性的組織再造氛圍裡,迷你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能不能成功地擴編呢?局勢恐怕很艱難,值得各界密切挽袖關注。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晚上11:07 ,所屬標籤為 ,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