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間兩日內,接受縣級承辦單位的邀請,評鑑縣內幾所行政院客委會補助之客語生活學校。從幼稚園到國中,看到第一線教師們辛苦、認真又富創意地投入母語傳承,感動之餘,也頗有心得。
說辛苦,是因為常態的教學與行政工作本來就已經佔滿了老師們的時間,額外的計畫自然就是額外的工作負擔。而且,這類工作幾乎都落在行政同仁身上,只要幾個計畫纏身,就往往不可開交了。
儘管如此,老師們仍然按部就班地認真地達成任務。每個學校在訪視的簡報與書面資料上,都依據評鑑表的項目,逐條列具執行成果,看得出來對工作的投入。而且,這些資料也顯示老師們除了要請來校外的客語支援教師及社區人士協助外,自己也往往要犧牲週休及暑期的假日時間,超時工作。
而且,更令人感動的是看到了許多創意。公立幼稚園的園長用極為有限的補助款,以客語教學作為核心價值,結構化地調整課程,在日漸艱困的幼教的環境中,竟然一枝獨秀,供不應求。小學老師創作詞曲,融合資訊、廣播、多媒體及客語於一體,甚至以此展開國際交流活動;或者在客語日中,以學習護照及摸彩的方式,讓全校學生愉快地學會表訂的學習進度。面對學生不斷外流的小校國中校長,多方整合資源,以「能量儲蓄銀行」的方式設計整體教學活動。
正因老師們的辛苦、認真與創意,同時也因為補助經費其實十分有限,我幾乎不忍提出缺失;反而提醒老師,不要太辛苦,要以更自然的方式,而且不要放棄,明年還要繼續執行這個計畫。而這其實正是我訪視近十所學校後,最重要的心得。
客語生活學校計畫的本意係有鑑於教室裡極其有限的教學時數,不可能教會孩子習得客語;因此,轉而企求塑造自然的客語學習慣境,希冀藉此而增加更多的語言學習機會。這當然是語言教學的務本之道,然而,實際執行時,學校仍難免掉入「社團化」或「菁英化」的「非生活」陷阱中。
幾乎所有受訪學校都安排了學生的客家表演活動,而且部份活動正是參與客委會主辦之年度觀摩活動的節目。我確信藉由練習與表演,必定提昇了參與學生們的客語使用機會與能力,對於客語傳承有其正面意義。但是無論如何,表演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聲光色電且多姿多采的舞台表演後,我們有時候會忘記,原本我們只是巴望著孩子們在同儕之間可以用客語交談,藉以延續客語命脈。
教學活動與評鑑表演化的結果,有時候會使得資源不足及人手不足的學校,在過重的工作壓力下,放棄了繼續申請計畫,錯失推動客語生活化的機會;而這種現象在 小班小校格外嚴重。
訪視過程中,令人印象深刻尚有一事,所有受訪學校的校長都有完全的客語能力,甚至有位閩南語母語的校長,嫁入客家庄後,習得了海陸腔客語,我跟她交談時,一點兒都聽不出她的客語是成年後學習的。這些高度在地化的中小學校長是客語傳承的支柱,如果有更積極的補助辦法,效度(validity)更高的評量措施,更信任的核銷制度,以鼓勵這些校長們以客語辦公,以客語生活;藉此發揮風行草偃的效果,進而讓三十至五十世代具客語能力的老師們除了以客語跟同儕及上一代溝通之外,也用客語跟兒童及青少年談話,那麼客語流失的下坡車,才能被我們煞住。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