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下午2:42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儘管與這位知名的客家導演十分熟稔,但是直到前夜,拜客家講堂之賜,才第一次聽他演講。

早在十六年前,高鐵風暴尚未颳起前,導演就開始以鏡頭記錄新瓦屋的點點滴滴,在投入客家社區及公共事務頗深的朋友帶領下,以田野調查的方式,任攝影機在鄉間與村人中流轉。甚至克服萬難,登上直昇機,全覽整個頭前溪地區。於是導演留下了這方水田圍繞的農村印象,一幅淡泊寧靜卻執著的印象。

隨著新瓦屋的轉變,導演的心路也幾經轉折。這個饒平林姓單姓村落的居民因為高鐵特區的徵收而整村遷移,留下來的建築與基地何去何從之際,客委會主委在地方人士與文史工作者的大聲疾呼下,慨然決定整村保留。

然而,從傳統建築的角度看來,這村落相較於其他客家地區,並不富麗堂皇;更因為長年鬮分改建,因時制宜的結果,村落顯得凌亂而殘破。於是行政院客委會的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直接由中央進駐了這村落,儘管挾著龐大的經費與豐沛的行政人力,但是在那冠蓋雲集、鑼鼓喧天、又鎂光燈簇擁的開園典禮中,導演只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記錄者,甚至計算著蚊子何時在此孳生。

新瓦屋的腳步未曾停歇,學院的建築師帶著六七十個學生克服無水無電的困窘,分組田調與討論,製作模型,提出了活用策略;匠師駐地以傳統工法長期修復建物;變裝後的白色行政中心,配著落地窗與木地板後院,巧立在草坪與一彎圳間;原來的宗族公廳修復後,祭祀依舊。於是幾乎每一棟建築都被保留,更加上新建挑高的木構玻璃屋,大膽地轟立於正中央,宣告自己的表演地位,於是村落就這樣保留了兩百多年的建築紋理,活脫脫成了個後現代拼貼。

水田復耕,導演再來。清晨翹首水牛渡溪來耕,雨裡俯臨學童橫斜蒔田;穀粒未豐,卻見南部的閩南農夫,已應邀傳授千篇一律的稻草人;稻穗金黃,包包新瓦屋米精緻登場,終於一場客委會精心策畫的大戲,風光謝幕。就在外包廠商的禾埕板凳電影院繁絃急管時,記錄了這些官方外鑠次此的種種文化表演活動,再想到離村的鄉民,掛念聚落再生與活化的導演,心情轉而排斥與擔憂。

然而,因為關心,所以擔憂與樂觀期許之間,僅僅一線之隔。去年導演來交大採訪我,除了拍了一些好為人師的講解與評論外,也不露痕跡地問了我個人對新瓦屋的觀感。我說那個曾經美麗的傳統終究已經消逝,但是新瓦屋真的有一種傳統的樸素與從容,而這正可以和周圍華麗卻侷促的新住民們,交流共享。這一觀感恰巧就在他對新瓦屋態度轉變的當下,產生了些微的影響,導演的心情漸漸回到十六年前進入田野的熱切與期盼。

就在這客家講堂的旗艦講座上,導演再臨新瓦屋,沒帶鏡頭,但鏡頭卻不斷地轉向導演的自我。此時新瓦屋的玻璃屋外,辛樂克風狂雨驟,斗大的雨珠撞散後,沿著玻璃帷幕流瀉而下,然後浮掠過我們這群人映照在玻璃牆的身影;當無色的冷雨與黃暖的聽眾影像交融時,世界似乎突然靜止了。那落地玻璃窗上的景象,雖然模糊,但是真的有一種溫暖,特別是在那無邊的冷雨飆風下……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下午2:42 ,所屬標籤為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2 留言:

  1. 2008年9月28日 下午3:30 , 匿名 提到...

    老師好,我是宜璋,一直有定期閱讀您的blog,在此簽個到,讓您知道這位讀者有追隨到blogspot來。我目前在桃園平鎮的陸軍通校接受義務役預官班的分科訓練,還有九個月的役期,希望早日結束。祝老師一切順利,心想事成。

     
  2. 2008年10月4日 晚上11:35 , 羅烈師 提到...

    宜璋:
    好久不見!謝謝你常在線上看我!有空回來學校喔,先祝你平安充實。
    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