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晚上11:14
小丘上的愛麗絲堡壘 |
這兒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第二省斯里阿曼(Sri Aman),從前叫做成邦江(Simanggang);從斯里阿曼到成邦江,歷史曾經在此轉折。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砂拉越一如世界各殖民地般,爭取獨立。那是一段國家正要形成,而人群競逐國家主權的時代;馬來人、華人、伊班等南島民族的領袖們,莫不躍躍欲試。
這種要做自己土地主人的強烈願望,在共產主義崛起,國際進入冷戰時代後,變得格外複雜。大馬聯邦在1963年組成,但是共產主義武裝抗爭並未止息;直到1974年,聯邦政府才跟共產遊擊隊,簽定和平協議;而簽定協義之處,正是這個城市。
城市舊名成邦江,據說是潮州話加上伊班語的拼裝組合,意謂死光光;當年的和平行動(Sri Aman)達成後,索性這城市就改名和平之城「斯里阿曼」了。這彷彿是個苦澀的黑色笑話:因為死光光,所以和平了。
和平的代價是否真的就是被征服呢?愛麗絲的歷史似乎是一個解答,而這故事要將成邦江的歷史逆溯百年。那時來自英國的詹姆士布魯克因緣際會成了砂拉越的統治者,開啟了布魯克家族三代王朝(1841-1946)。
起初王朝的勢力僅及西南一隅,即今古晉一帶。但這白人統治者有擴張的野心,沿著幾條大河的河口,不斷集結帆船,逐漸深入內陸,挑戰伊班領袖的統治權;而且一旦挑戰成功,為了確保戰果,就建立了堡壘,予以鞏固。
攤開地圖,南部砂拉越彷彿向海張開了大嘴,咽喉之處即為魯巴河出海口。王朝由此深入伊班人的部落,1861打了個大勝仗,1864年便在魯巴河邊的小丘上,依防衛安全的考量,憑高據水,建成了鐵木堡壘。若干年後,第二代統治者攜妻來訪,便以妻的教名「愛麗絲」命名堡壘。這彷彿鬥牛士一劍刺倒猛牛後,割下牛耳,獻給那觀眾群中自己的妻子。
魯巴河碼頭 |
有了華人巴剎,慈悲娘娘,也就是觀音菩薩也就被請來了。目前的文獻顯示,成邦江的巴剎和愛麗絲堡一樣建成於1864年,共46間店面。這一有計畫的武力拓殖,或許也奠基在更早期的華人先鋒之上,因為在堡壘現址右側,尚有清同治元年(1862)的華人墳墓。
1894年,潮州人在巴剎中間的店屋設立了「老爺間」,也就是潮州話神廟的意思,並且年年在神前「跋杯」,組成「順興『公司』」,以匯合眾意,辦理祭祀活動。這一公司除了辦理祭典之外,應該也扮演華人自治的角色;以清代地方官員之被稱為老爺,神廟被稱為老爺間,倒是十分傳神。1897年,店主自潮州迎來慈悲娘娘;隨後將老爺間自巴剎遷建至河畔,奉觀音為主神,並且正式命名為「慈雲閣」。
愛麗絲堡睥睨於巨木山丘之上百餘年,甚至日本統治者也曾在此分潤她的餘威;只是1970年代以後,她那過小的空間已不足以應付都市日漸擴大所需之治理機能,於是最終閒置,乃至頹圮。
自愛麗絲堡小丘遠眺慈雲閣 |
愛麗絲這所代表的白人統治者已然遠離,象徵華人文化的觀音則在此生根,關於征服或被征服,歷史已經給了解答。又聞堡壘最近將由對文化遺產用力頗深的華人建築師接手修復,並將轉型為博物館,這意謂著達成和平的方法不是消滅而是保存與發揚。
夜裡,馬來伊斯蘭的祈禱聲迴盪在江畔的堡壘、神廟與巴剎間,或許也隨風飄向更遠的伊班村落。世界多元而複雜,這城市何其幸運,飽涵了這一切。
---------
繼續閱讀:《阿娘的土地》目次
6 留言:
腦海中突然出現了好多畫面
彷彿真的遊走在歷史的記憶裡
而且 文化的多元與交融是很奇妙的
大家看似衝突著 卻又可以安然的在那塊土地上一起生活
也許就是那裡最迷人的地方
呵!!希望哪天愛麗絲可以恢復到往昔的面貌,
這樣也許可以跟觀音娘娘一起當好朋友。 :D
說來有趣,這城市有愛麗絲、娘娘與夢娜,乍聞以為是三位女子,誰知原來是堡壘、神廟與河浪,令人莞爾。
阿師
抱歉才看到你在我部落格的留言。
屈指一算,错过了你来砂的日期了。抱歉。
最近大病了一场,所以鲜少来到自己的部落格。
石隆门这一带进几个星期天气酷热,偶尔下起小雨降降气温。我的手机号码将在信箱告知^^
祝:安 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