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晚上8:44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蒲月粽味
羅烈師
2009/5/24
假日在老街渡過,親人鄰人共聚一廳,電視開著,卻沒人觀看,倒是興高采烈地聊著端午的粽子。
端午雖然也算是個熱鬧的節日,但是菖蒲、雄黃酒、白素貞與划龍舟似乎只是隨著大眾媒體傳來的消息罷了,唯一最直接的經驗就是粽子。而隨著年紀成長,生活圈擴大,對粽子的感受也變得豐富了不少。
童年的粽子掛在長長的竹篙上,放學回家後,立刻解下一個入口,也解了不少午後與傍晚的饞味。家裡的粽子餡料有限,口味陽春。餡料方面,用紅葱頭用豬油爆香,再加上絞肉、蝦米、蘿蔔乾、豆腐干乃至香菇等和炒,再以鹽巴醬油調味就成了。糯米洗淨泡水兩三個小時並瀝乾,水煮的粽子直接用這生米包進粽葉中,也可以先用油鍋將糯米炒至半熟,包好後再蒸煮。或許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豬油都嫌奢侈,童年印象中的粽子似乎水煮居多,後來才有油脂豐富且保持粽味較多的蒸粽。
除了這種鹹的粽子之外,還有小孩子通常不太喜歡的口味。所謂焿即焿油或鹼粉,加水稀釋後,用來浸泡糯米,會使米色變黃,米質糊化。包成粽子用水煮熟之後,略帶澀味,必須蘸糖粉搵食。做焿粽時,一般傳統做法會在沸水中加入硼砂,一方面可以防止粽葉沾黏,同時也可以使米質較有彈性。 這種澀味對小孩子而言,可謂避之唯恐不及。
童年的粽味大抵如此而已,回憶起來雖然有點滋味,但其實是乏善可陳的。偶然拜訪同學家,粄粽成了第一次小小的粽子驚奇。這種一樣鹹口味的粽子和家裡米粽的饀料差別不大,有趣的是換米為粄,吃起來有點像菜包,只是更為柔軟罷了。
真正的驚奇似乎是小學的畢業旅行吧,難得來到了城市,午餐時看著司機買來的粽子,裡頭有一整片豬肉、香菇、鹹蛋黃,完全顛覆了我對粽子的認識。那時候才知道為什麼會有「燒肉粽」這樣的名稱,原來粽子裡真的有一片豬肉。好笑的是,這種台式肉粽的滋味,未曾嘗過,卻又似乎毫不心動。而且這種肉粽的滋味恐怕更多來自郭金發的歌聲中,而真正嘗到台式肉粽恐怕直到婚後吧!
妻子是福佬人,丈母娘的粽子果然也跟印象中的台式肉粽一模一樣,肉片、蛋黃與香菇一樣不少,甚至還有栗子。看到小舅子們熟練地解開棉繩,將粽子放進碗裡後,一付理所當然地倒入甜辣醬,我竟然有點「文化衝擊」的感覺。
而今,年紀有了一小把,粽子的名堂更是越看越多。野薑花的根炒香饀料後,再用野薑花葉當粽葉,做成的野薑花粽在客庄火紅,甚至引起專利權的紛爭。老媽的焿粽已包了紅豆饀,無須再蘸糖粉。更甭說滿街的冰品不但原味焿粽、紅豆焿粽、黑糯米焿粽一應俱全,加上粉圓、芋圓、芒果,糖漿澆灌,冰沙覆蓋,不知征服了多少挑剔的老饕。

假期結束,帶著老媽變化無多的愛心粽回到城市,可能是卡路里累積在腰肚的速度太驚人了,這種素樸的米粽與焿粽,一個個自冷凍庫請出來後,倒是為這盛夏增加了不少淡淡的蒲月滋味。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晚上8:44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1 留言:

  1. 2015年4月23日 清晨5:55 , Unknown 提到...

    因為閩客粽的大不同所受到的「文化衝擊」,我也深刻感受過!不論是內餡、粽葉,還是烹飪方式,都截然不同!在婆婆不斷「改良」後,我才漸漸接受與喜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