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上午11:15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導讀:丟丟撿撿的歷史記憶
「我可以吃嗎?」開始演講前,老婆婆孩子般語調可愛地指著桌上鮮綠的棗子問我。於是我也配合演出,當她是個孩子般說:「當然做得囉,來,分汝。」順手挑顆光亮欲滴,遞給了她。只是後來才知道,這齣戲狀似溫馨,卻是誤會一場。
關西羅屋書院
資料來源:http://forestlife.info/Onair/436.htm
那早晨冬陽燦爛,我應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一群老朋友之邀,前往上南片羅屋書院分享個人田野調查與地方書寫的經驗,同時也為協會進行中的耆老調查訪談計畫,提供建議。出席的朋友當然是協會中生與新生代參與調查工作的成員,然而,更不乏熱心的資深長者,而老婆婆跟她的丈夫便是其中之一。老婆婆接過棗子之後,老先生耐心地提醒她,要上課了,現在不能吃;老婆婆孩子氣地抗議,還不停地問著桌上其他水果的名稱。此時我才發覺,剛剛那幕不是一場調皮親膩的遊戲,而是雞皮鶴髮的她,心智竟已退回到童稚之時。
這就是我們丟丟撿撿的記憶,丟掉的多,撿起來的太少,萬一不幸遭逢失智怪疾,或大限到來,再多的悲喜也無非一抔塵土罷了。
人固如此,聚落何嘗不然。對我的家族而言,關西是個傷心地。我的來臺祖羅鵬申(1758-1837)嘉慶三年(1798)攜妻及三個兒子來臺,自苗栗中港上岸短暫停留後,便前來當時「漢番」最前線之關西下橫坑,參與拓墾。嘉慶23年(1818)長子因原住民與漢人之紛爭而慘被馘首;三年後,全家只得退居新埔,以保安全。不料次子又不幸患病,散盡家貲,仍告不治。晚至道光27年(1847)年再遷往目前所居之湖口時,仍依舊是個貧窮的佃農大家庭。
像羅鵬申一家這樣辛酸的往事,在關西漫長的歷史當中,恐怕只是大海的一粒漚波;而兩百多年來,無論哪一個族群,不知還有多少悲喜故事,在這鳳山溪中上游的大山深處與田疇市井上演過。
應該就是充分體會了歷史記憶這種丟丟撿撿的本質吧?為了彌補這個遺憾,關西鄉土文化協會的朋友們,在先前文化資源調查計畫的基礎下,進一步聚焦於關西耆老的生命史與壽命力,完成了這本可讀性極高的《行入來關西:客家庄的長壽傳奇》。
千萬別以為這些故事裡只是老人,其實那是大時代下眾多孩子的故事。一個13歲就遠離家鄉就讀宜蘭農校,而18歲又留學日本的孩子,他在異國長大成人,完成大學學業,還娶了日本女子為妻。豈料接踵而來的卻是戰敗苦難的日子,夫妻倆選擇了渡海回到關西。然後就在我們耳熟能詳的政局動盪與恐慌的氛圍下,這青年,或者說一位日文知識份子,慢慢撿回了幾乎遺忘的客家母語,也向來自臺北的老師學會形同外語的國語。往後三十年,這男子憑藉農業知識,先是參與馳名海外的家族紅茶產業,後來則成為家鄉農業學校的教師。讓人難以想像的是他以八十高齡,居然創辦了收容身心障礙孩子的啟智教養院。
這樣跌宕轉折的故事,書裡收藏了23篇,為了遷就書籍該有的架構,區分為第三部份的「延壽精萃」以及第四部份的「客傳家寶」,而這也是全書的核心內容。這大致呼應了當初調查計畫所拈出的「生命史」與「壽命力」兩個主軸,長者的人生經驗、閱歷與見聞,既是個人的生命史,也是關西地方的歷史記憶,當然值得視為傳家寶;而他們的生活型態、心理素質與遺傳基因,則勾勒了吾人面對當代高齡社會之「成功老化」的生命藍圖。
體貼的編輯為了引導讀者充分掌握這些故事的場景與脈絡,特別安排了本書的另外三個部份。首先,第一部份說明執行客家文化資源普查計畫後,決定以地方耆老為後續深入調查主題,因此才有本書之出版;其次,第二部份簡介關西之地理與歷史,並且特別說明長壽人口現象,作為讀者閱讀後續故事之基礎知識;最後則推薦延年益壽的關西在地遊憩與飲食。
這二十三顆長壽心靈的生命故事彷彿絢麗的七彩噴泉,細心的讀者必定會隨著字裡行間,忍俊不住、會心莞爾、或者傷懷不忍。而我自己倒是頗有幾處意猶未盡,就以那隱身在丈夫身後的日本妻子為例吧。這女孩離開自己的祖國,那個曾經光榮的戰敗殖民國,隨夫移居到殖民地後,她歷經多大的文化衝擊?有多少思鄉無以成眠的深夜?這日本媳婦在家族與地方社會曾否掀起幾絲漣漪?後來的日子又如何呢?他們那可愛的孩子們又有多少去外婆家的經驗呢?這一長串的好奇,在我掩卷之餘,不由得埋怨協會這些老朋友們吊人胃口,怎不多說些故事呢?
面對二十三位高齡長者,九十歲以上或者至少接近九十歲的長者,甚且不乏百歲人瑞,可以想像協會成員在田野調查及寫作時,所領受到的困難、喜悅與微微的感傷!困難,存在於每一次的訪談既想打破砂鍋問到底,又擔心長者經不起勞累;回家整理錄音資料,卻又難免丟三落四,語焉不詳;更別提撰寫初稿後,還要面對一群挑剔的審查委員。喜悅,就無須多說了,或者在前往伯公下的路上,或者在陽光溫暖的午後,近百年的悲喜與人情掌故,從那些身子依舊硬朗的長者口出流淌而出時,多慶幸自己完成了這些記錄!至於調查與寫作期間,有些耆老終究福壽同歸,「轉去尋阿公婆咧」,又豈能不感傷?
感謝關西鄉土文化協會的朋友們,因為你們的努力,我們對於幾乎被丟掉的許多關西歷史記憶,又撿回了好多點點滴滴。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上午11:15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1 留言:

  1. 2014年10月10日 上午8:35 , Unknown 提到...

    若是能像老師這樣去追蹤調查自己老祖先如何從唐山移墾到台灣,又如何延續自己家族的命脈,的確是令人興奮的事!
    不得不佩服老師田野調查的功力,期待下學期修習老師的人類學,一定可以在老師身上挖到更多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