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晚上7:53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5-2 泥水師王順松的大家庭

    振淵移民至新竹市勝利路時,十七歲的王順松(1946-)也離開出生地嘉義,在新竹市南大路落腳。
    日本時代在中南部及花東建立許多農場,並鼓勵桃竹苗的客家人前往移墾,順松的祖父便由苗栗縣獅潭鄉老家,獨自前往嘉義市紅毛埤開墾。紅毛陂亦作紅毛埤,當時還很荒涼,不過蘭潭水庫築成後,蘭潭泛月是嘉義八景之一。順松的祖父經過十年左右的開墾後,生活穩定下來,自己的長子,也就是順松之父也已十五歲,可以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於是舉家遷往嘉義。幾年後,台灣光復了,順松就是在嘉義出生的。
    戰後出生的順松和祖父當年一樣面臨就業的問題,嘉義的農田養不活一大家子,許多鄉村青壯人口往都市尋找工作機會。而台灣經建計畫啟動後,經濟起飛,民國五十二年起,每年經濟以9%以上的速度成長。十七歲的順松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打算北上工作。在順松生命旅程中,姑丈在這時刻扮演了關鍵角色。經濟起飛時的台灣,處處大興土木,建築工人供不應求。擁有泥水師專長的姑丈住在新竹,每天總有做不完的工作,於是便邀請順松北上,待在他身邊「學師」(客語擔任學徒的意思)。
    或許造化成全,更是自己的努力,順松順利地「出師」,走上建築之路,成了學有專精的「泥水師父」。日後他在這都市裡,結婚,生了三個兒子,更自行創業,讓建築成了他的家族企業。令人驚訝的是,當時代變遷越來越快,學歷不高的他,竟然也學會了用電腦輔助,繪製建築設計圖。然後國台客語夾雜地,率領著一大群由客家、閩南與原住民組成工人隊伍,從清理、放樣、開挖、版模、水電、灌漿、砌磚、粉刷與安裝,將圖面的設計,精確地呈現給主人。順松在南大路短暫居住後,曾遷居高峰路,最後定居在吉羊路自己建造的大房子裡,成為不折不扣的新竹人。
    順松夫妻皆為客家,家中的通行語言是客家話,因此第二代都能流利地使用海陸腔客家話,又由於第三代亦由順松之妻一手帶大,所以也都能講客語。不過順松的第二代結婚後,媳婦們皆非客家,家中通行語言開始產生變化。第二代雖然客語能力沒有困難,但是閩南語及國語也一樣流暢,又因為生活在新竹街市,使用閩南語與國語似乎比客語更自然。即使是順松本身,儘管國台語皆有客家獨有的腔調,但是在這閩人為主的城市裡,順松對陌生人首先使用的語言仍以國語或閩南語為主。
    順松的長子與祖母感情很好,常常會把祖母從嘉義接來新竹同住,在這四代同堂的一刻,當聽著老邁的曾祖母與牙牙學語的曾孫用一樣的海陸客語對話時,想到這家庭八十年來,在這海島上,從苗栗三灣,到嘉義紅毛埤,此刻定居在新竹市,卻可以保住祖先的話語,豈不神奇?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晚上7:53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