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下午4:01
臺灣客庄在十九與二十世紀之交前後兩個世代裡,因為樟腦、茶、林木與礦產等山林產業的發達,締造了臺灣內陸城鎮空前的繁榮,也奠定了我們現在所謂傳統客家社會文化的物質基礎。
幾乎可以說是第一個客家戲班的小美園,就是1922年創生在苗栗獅潭鄉那段後龍溪上游的縱谷裡。然而,這個傳統及其物質基礎對於客家庄而言,還回得去嗎?
獅潭村史博物館內有小美園相關史料展示 |
答案很可能是悲觀的,都會化已成為不可逆的臺灣城鄉發展趨勢,例如新北市首善之區板橋市,面積僅有獅潭的三分之一,但卻有一百倍的人口。連北臺灣客家重鎮桃園縣,也變成直轄市了。
那麼,吾人思考傳承乃至創新客家文化之同時,如何面對這日益無力的物質基礎呢?這個問題也就是一群關切客家未來一個世代發展的各界朋友,組成「臺灣客家智庫」,所要思考並謀求解決者。筆者週末應智庫之邀,乃以「客庄在地經濟如何可能?」為題發表演講,作為未來一個年度討論之引言。
把經濟視為當代社會一個獨立的部門,已經不會有人懷疑。在這一經濟世界裡,面對著有限的資源與無窮的慾望,人們是一個個理性的計算者,於是形成供給與需求決定價格的市場。人們在這市場裡,也是一個個個別行動者,以貨幣作為交換媒介,買賣彼此需要的財貨。
這樣市場交易是一種商品關係,一旦銀貨兩訖,雙方的櫃檯關係也就終止;特別是消費者權益不受保護之時,商家甚至主張「貨物出門,概不負責」。
然而,人類文明所包含的交換關係是否僅有這種商品關係呢?恐未必然。當稻米或菸葉收割之時,客庄普遍的「交工」或「換工」制度,這是一種勞動力的交換;又或者婚喪喜慶普存的「搭禮」習俗,是一種延遲性的金錢交換;而廟會活動的爐主首事聯庄輪值制度,則包含物質、勞力與金錢的多重複雜交換。
這樣的交換制度,有別於商品關係,可以稱之為禮物關係。商品關係發生於交易市場的櫃檯之上,也純粹是業主與客戶之間物的關係;但是禮物關係則不僅如此而已,禮物交換關係的本質不只是物的交換,而是物之交換關係所繫屬的人與人的關係。
這沒什麼大不了,也不難懂。情人之間的禮物交換並非只是為了禮物而已,而是著眼於彼此的情人或婚姻關係;甚至單單為了純粹的情感而已。因此,禮物交換關係不是獨立的部門,而是鑲嵌在社會體制裡的交換關係;亦即交換禮物的雙方是為了建立、鞏固或超越彼此的關係,而非交換禮物而已。
客庄在地產業之建立必須設法超越單純的商品交換關係,成為禮物的交換關係,從而用這一禮物化的商品交換關係,建立城鄉之間的紐帶,連結在庄居民與離鄉城居者雙方。那麼,客庄將因這一交換關係而重新恢復產業基礎;而城鄉紐帶則建立、鞏固乃至超越了客家社區與社群關係,自然就能持續締造客家認同。
《黃金水鄉 慢味南埔》書影 |
淺白地說,「北埔人吃北埔米!」,如果我們建立了前述城鄉紐帶,讓所有離開北埔而城居的人們,都以禮物關係交換及消費北埔米,那麼,北埔農村必定生機蓬勃。以此觀之,所謂客庄在地產業的意義應為CSI,亦即Community Supported Industry。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