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晚上8:54
「羅教授,厓兜頭擺到台灣較少講客,來到紐西蘭續顛倒專門講客。」(我們 以前在台灣比較少講客家話,來到這裡卻都講客家話了)。
此刻,受行政院客委會邀請,擔任「海外客語巡迴教學」大洋洲場次的講師。 離開奧克蘭的前夕,地主客氣地邀宴餞行。
酒過幾巡,一位移民紐西蘭十餘年的大姐,愉悅地說著自己在台紐兩地的客語 經驗。她完全沒有誇大其詞,幾對夫婦之間的交談,全部用的是跟我一樣的母 語「海陸」腔的客家話。
目前,紐西蘭華人大約有15萬人,僅占紐西蘭全國人口不及4%,而其中來自 中國大陸的移民又多於台灣。
紐西蘭政府於1987年開放移民政策,1990年3月3日,臺籍人士在奧克蘭 Town Hall召開大會,成立了紐西蘭華夏協會;又於2004年2月14日經第14次 會員大會決議修改名為紐西蘭台灣華夏協會。
也大致在相同的軌道上,客籍台灣移民於1994年6月6日成立了「紐西蘭客家 同鄉會」(Hakka Society of New Zealand)。同鄉會以家戶為會員單位, 極盛之時有近2百戶參與;近年來部份家庭返回台灣,或者再移民澳大利亞, 但仍有會員約1百戶。
同鄉會最重要的是1年3次的傳統年節活動,分別是農曆春節、端午節同時也是 同鄉會成立的週年慶、以及中秋節。
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同鄉會還成立了合唱團與舞蹈團,固定舉行例會,並於每 次年節活動時,粉墨登臺。
會長2年1任,改選會長的同時也推派副會長,而副會長就是下一任的會長,今 年已是第10屆。本屆會事長是中生代的第1代移民,下一任會長則正式開啟了 第2代,也就是中生代接班的序幕。
今年第1次配合行政院客委會辦理海外客語巡迴教學,3代移民都參與了課程。 其中近10位第1代移民,來紐西蘭已逾20年,全程參與活動,唱起客家山歌, 仍然韻味十足。更讓人佩服的是在這兒出生的第3代孩兒們也來了7、8位,也 是全程參與,還落落大方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
本來客家移民紐西蘭不是這一世代以來才開始的,早在19世紀的淘金熱,已曾 帶來一批來自廣東的華人。這一潮流和馬來西亞與或印尼的華人移民係屬同一 浪潮,而其中應該也相同的大量的客家人。
19世紀末,紐西蘭政府通過限制中國人進入的《中國移民法案》,規定每名中 國人入境需繳納10英鎊人頭稅,而且靠港船隻每10噸貨物只能帶1名中國人。 又至1896年,甚至將規定提高到1百英鎊,且每2百噸貨物才能攜帶一名中國 人。
這些舊世代中國移民最終在白澳政策下,已難覓蹤跡。而今,20餘年來的新移 民政策,大量的移民人口入住,已使奧克蘭市容呈現多元文化與繁榮的新面 貌。
傍晚,奧克蘭的夕陽裹足不前,金陽清風拂照下,我在維多利亞公園跑步。隨 著圈數的增加,我的心情也從陌生、熟悉到篤定。極限運動的滑板與自行車以 及草皮上的橄欖球隊,提醒了我這兒是紐西蘭。然而,隨處可見的黃色臉孔, 也訴說著這兒一樣可以是客家的好所在。寄盼在這些「來紐祖」們的努力下, 在這個多元文化共榮的遠方國度裡,客家語言文化得以生生不息,成為一處客 家新故鄉。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