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下午3:41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這城市的隱形客家幸運地在新店溪畔地得到一塊可以顯形的土地,但又幾乎意外地背上了生態環保殺手的污名,而今調整了步伐,莫忘設館初衷,並且回歸人的本身,應該有機會成為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中心。

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座落於原臺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1991-2008),亦即汀州路、師大路與水源快速道路的交界,佔地四公頃,更早之前是八號公園預定地。

兒童交通博物館於民國七十七年開始規劃,八十年七月一日正式奉准成立,全館計有主題公園一座(兒童交通公園)、教學展示館(兒童館)一棟、及一結合聲光科技結晶的未來想像館(明日交通世界)三大部份。正式委外開館營運後,雖然偶有好評,但是基本上批評居多,終於在民國九十七年宣布委外失敗,正式結束。

尋找基地若渴的北市客家正好承接了這近乎閒置、荒涼甚至是治安死角的新店溪畔土地與建築,於是大張旗鼓地欲投資六億元,以打造「生態、人文、教育、科技、農家樂」為主題,建成「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不過這一規畫將在園區內,興建一座跨堤活動平台,銜接河濱公園,並且設置梯田與茶園,甚至因此而必須遷移園區內的160多棵樹木。此舉立刻引發環保團體及社會公益乃至客家社團的抗議,工程因此延宕。

經與各界重新討論後,在減量的大原則下,將跨堤活動平台改為改為輕量、斜張造型的「吊拱橋式景觀平台」;也取消梯田及茶園的設計,改依地形地貌塑造成「客家農村意象區」;同時園內步道也改為15公分高的木棧道,讓原生物種得以穿梭其間。至於樹木移植也減少為84株,並且全是基於位置調整的園內移植。

儘管爭議大致平息,但是真正的挑戰才開始。目前主體建築展覽館的展示規畫及部份細部設計已完成,統包施作的工程也即將展開,開館營運已然指日可待。

筆者以為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的核心價值應該是「城市客家」而非「客家鄉愁」,而被取消的茶園與水田多多少少就是這種基於鄉愁的結果。城市客家來自農村,緬懷故鄉自所難免,然而以台灣交通之便捷,城鄉流動之快速,複製原鄉於城市,卻屬多餘。

相反地,廿餘年前,波瀾壯闊的還我母語運動在這城市發動,影響力至今未減。而且上世紀初以來,類似鄧雨賢之輩湧入這都市,參與建造這城市文化的歷代客家,才是城市客家的瑰寶。

這城市的客家亟需一處展演客家城市文化、更讓城市客家人得以在此顯形的場域,這才是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設館之初衷。期盼北市客家行之有年的年度義民祭典以及遍布市內的客家社團,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舞臺。

圖片來源:依 Google Earth 改繪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下午3:41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