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桐花綻放的日子還有一大段,行政院客委會便已委託知名的民意調查公司,準備展開桐花祭活動的滿意度調查。這樣的行事魄力與用心自然令人對桐花祭的未來,懷抱更多期許。
關於桐花祭這一類的活動,一位網友在部落格上十分坦率地說道:
……就像台灣這幾年像瘟疫一樣流行的各種「季」、「祭」或「嘉年華」…一樣,不過是拙劣商業宣傳抄襲,配合政治人物的短線操作,還有民眾淺陋的文化生活品質,所發展出來的歪俗。
桐花祭已辦理九年,客委會設置了網站,發布桐花旅遊資訊,各地開設桐花公園與賞桐步道,製作了桐花地圖或桐花護照,輔導桐花創意商品,桐花開放期間則整合地方辦理周邊活動,甚至帶動了藝文人士從事桐花美學創作。凡此種種作法,自然使得桐花祭不致淪為政治人物的短線操作或拙劣的商業宣傳而已。
然而,儘管如此,無可諱言,桐花祭的本質畢竟在桐花本身。大中國的時代氛圍裡,曾經讓不識疏影、未聞暗香的國人,知道了梅花是我們的國花。只是她終究未能真的開遍這寶島,自然也未能成為我們國族文化心靈的象徵。
如社會學家所深信,人類當代社會的發展基本上是一個合理化與除魅(disenchantment)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宗教力量不斷地減弱。然而,人類學家觀察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發現對社會與群體的整合而言,神聖性依舊是不可或缺的。觀察當代各類明星被近乎神祇般崇拜,而哈利波特、魔戒或阿凡達等描寫人類真實生活以外之超現實、超自然或想像的電影,獲致極高票房,在在都顯示人類不甘只是理性的動物而已。
由此觀之,桐花祭想要做為客家族群之重要文化象徵,除了持續目前觀光旅遊、飲食、美學藝術創作、文化創意商品及各式文宣手法之外,應該可以著墨於其神聖性。否則這個的集體慶典行為很可能不易生根,從而擺脫「政治」與「操作」之類污名。
言及客庄樹木的神聖性,榕樹是最好的典範。老榕樹覆蔭近畝,離庄不遠,作為伯公的靠山,完全合乎自然風水觀點,又為家常閒話之好處所,因此得以與伯公一而二,二而一,成為庄民敬重的超自然象徵。
桐樹在台灣雖係年輕的外來樹種,但如今已在地化,而且應不乏古稀耄耋之輩。以榕為師,客委會或許可以發起桐樹選老與桐花選美活動,讓各鄉鎮縣市選出最老最美的桐花,從而使得這些早經遺忘、近年才被想起的樹木,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與個性。
透過這樣的常民參與,人與桐樹之間的關係將得以慢慢拉近。而且未來也應該會使更多國人早在花季之前,便想起山上這些老人家們,從而多幾回上山親近大自然、欣賞大自然、與愛護大自然的機會。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