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晚上9:29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總認為媽祖為台灣閩南族群的信仰,義民爺與三山國王則為客家族群的守護神。相應於此,成果豐碩的台灣媽祖研究,基本上都以閩人社區為研究對象; 而義民研究則全部集中於客家地區。若不加細究,觀察桃竹苗客家地區周邊閩籍人群的信仰,北邊漳人以崇祀開漳聖王為主,西邊沿海地區的泉人則以王爺及媽祖為主,似乎大致上呈現族群與主神信仰之間的一致性。然而,細繹客家地區的主神信仰概況,吾人發現台灣族群與信仰之間的關係並非如此涇渭分明。

桃竹苗客家地區媽祖廟主神信仰相對較少,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從海向陸遞減,這與北台灣的拓墾、都市化及交通網的歷史脈動是一致的,因此媽祖信仰的擴張係隨著前述都市化等力量向東擴展,應該是可以成立的。

但這並不意謂媽祖係直接由閩南地區傳入客家地區,目前的田野資料已足以充分說明,客庄本來就已存在媽祖信仰,但是客庄媽祖係隨著南北交往的熱絡而逐漸強化的。而且這一現象與史實相符,明治三十九年(1905)四月,嘉義地方發生大地震,北港街災情慘重,朝天宮亦未倖免,隨後的重建勸募捐款,達三萬餘人,遍及全臺。客家庄與媽祖信仰之間的關係至此逐漸強化,鄉民赴北港進香從而成為村落信仰行為之常態。

相較於刻板印象中的義民爺與三山國王,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有其各種樣貌。以下幾例媽祖與地方其他神祇之祭祀圈重疊的情況,特別值得注意:

其一,位於桃園縣中壢市之仁海宮與平鎮市之義民廟,前者主神為媽祖,後者為義民爺,目前二者共享同一個被稱為十三庄的祭祀範圍。

中壢市位於桃園縣中心點,因有老街溪、新街溪貫穿,中間形成之窪地,故稱澗仔壢,昔日商旅常至此歇夜,所以又名「中壢」。清乾隆年間由廣東客籍人士陸續開發,迄今中壢已是南桃園的重心都市,亦是北台灣的客家重鎮,人口數在桃園縣十三市鄉鎮中排名第二,為三十二萬餘人,面積則有76.5平方公里。仁海宮是中壢市最古老的廟宇,由於位於新街,所以大家又稱它為新街廟。廟宇建於道光十八年(1838),最初奉祀觀世音菩薩,後來奉迎媽祖為主神,觀音則改祀後殿。

平鎮位居桃園中央地帶,北臨中壢,是北桃進入南桃的門戶,多年來,即為中壢之腹地,經濟活動幾與中壢同步發展,是南桃園的次都會中心。平鎮是全市總面積為:47平方公里,人口數約為20萬人,與桃園市、中壢市、八德市,同為桃園縣高度人口密集區。十八世紀末期創建之初,稱為廣興庄褒忠亭;十九世紀末期稱為宋屋褒忠亭或褒忠祠;1920年之後稱為平鎮褒忠祠迄今;唯因轄區包含中壢市,亦常被稱為中壢褒忠祠。平鎮褒忠祠的祭典區範圍從前有所謂十三大庄:宋屋庄、安平鎮庄、北勢庄、高山頂庄、三座屋庄、芝芭里庄、青埔庄、內壢庄、水尾庄、興南庄、後寮庄、石頭庄、埔頂庄。其中宋屋庄、安平鎮庄、北勢庄等三庄屬於現今平鎮市;高山頂庄屬於現今楊梅鎮;至於其餘九庄則隸屬現今中壢市。然而目前的輪值單位並非這十三大庄,而是依據行政單位「里」,區分成十四個輪值單位,可稱為「七組聯合制」。

其二,新竹之新埔廣和宮及與天宮主神分別為三山國王與媽祖,二座寺廟距離不到五百公尺,晚起的媽祖廟和廣和宮也共享同一個祭祀範圍,甚至還多幾個村落。

廣和宮位於中正路市街中心,新埔人稱為「王爺宮」,建於咸豐十年(1860),供奉的主神是客家原鄉守護神「三山國王」,附祀廣澤尊王、註生娘娘、後殿主奉三寶大佛,左右供置功德主暨長生祿位。與天宮位居新埔中正路,早期由北港朝天宮引進香旗,明治四十四年(1911)由鄉紳楊清水、王大昂、錢金盛、楊復安等人捐資塑像,同年由陳阿祥、楊清水、杜石元、羅新妹、王大昂等十二人合資購得現址,暫供神棲;大正一年(1912),鄉民杜石元、蔡阿森、張澄榜等十餘人捐資蓋廟,大正三年始竣工,而有初步規模;大正四年又二十九鄉人集金,塑聖母像三尊,自此香火不斷,鼎爐興盛。主祀媽祖,附祀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關帝、地母娘娘,以及註生娘娘等。

其三,苗栗之頭份之永貞宫與頭份義民廟分別主祀媽祖與義民,二者祭祀範圍亦完全相同,永貞宮媽祖每年遶境時,一定會去一趟義民廟,由義民廟的信徒捐題新的神衣,加披於媽祖金身。

永貞宮位於頭份鎮田寮里,咸豐三年(1853)建成,主祀媽祖。清治期間竹塹城南之中港地區閩粵交界,道光六年分類械鬥,閩人慈裕宮被焚毀,淡水同知親往勸和,於是閩粵分別成立媽祖廟,分別舉行廟會。咸豐三年田寮媽祖廟落成,命名為「合港田寮永貞宮」。新廟之香火,依淡水同知當時之意,本應由慈裕宮分火而來,但由於慈裕宮諸執事頗多阻撓,最後轉向草店尾龍鳳宮割火。咸豐四年,苗栗街田寮庄民羅慶二、賴德六等在中港搶牛肇事,又釀成閩粵械鬥,波及中港。當時閩人據中港慈裕宮為大本營,派詔安霞宅陳姓庄民進駐蘆竹湳,建立前哨陣地。粵人則據田寮庄,隔隆恩圳對峙,幸經兩籍士紳調節而平息。

頭份義民廟則初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由新埔枋寮義民廟分香而來。據一般傳說,中港、頭份各庄原亦參與枋寮義民廟之祭祀活動。但是當時因交通不便,各類祭品搬運往返耗資費時,於是乃於光緒十二年籌畫創建議民廟於頭份,方便鄉民膜拜。

依目前初步觀察,田寮永貞宮媽祖信仰顯然與族群之間的緊張息息相關。十九世紀的建廟過程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媽祖信仰超越兩籍人群,一方面卻又無法共祀。其結果是粵籍人群另建新廟,同時轉而背海向陸,向河流上游的頭份粵人社區發展媽祖信仰。1910年代田寮四大庄信徒於正月上元期間,首次赴北港朝天宮進香,迎回媽祖,成為年度最熱鬧賽會。 於是當媽祖繞境藉奉安義民廟之時,頭份義民廟信徒便為媽祖加披新衣。兩廟之間雖不像中壢仁海宮與平鎮義民廟那般關係密切,但是應該也可以放在同一個脈絡思考。

其他媽祖進入客家地區後產生的變遷現象甚多,例如先前提過的中壢仁海宮原係觀音廟,十九世紀中期改以媽祖為主神,而觀音則移駕後殿;類似的是北埔慈天宮,後到的媽祖與原來的觀音,一前一後端坐正殿,同為主神。如新竹之湖口三元宮雖以三官大帝為主神,但是陪祀之媽祖除有歷史悠久的神明會外,每年的進香繞境活動及元宵之媽祖戲,幾乎是村落最盛大的信仰活動。苗栗造橋雖無媽祖廟,但是卻由村民以神明會的方式,輪值香爐,成為造橋平興等村的主祀神。

總之,北台灣客庄以媽祖為主神之村落廟宇實係晚起而為數不多,然而媽祖仍以陪祀或神明會的方式,在客庄發生顯著的影響力。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晚上9:29 ,所屬標籤為 , ,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