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晚上9:51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為了長期參與觀察老街,也為了參與老街營造相關事務,我們的學院在老街設置了一個田野工作室。每當回到老街,與鄉人閒聊時,往往就是參與、沉思與想望的最佳時機。這樣的交談模式成就了不少有趣的想法與行動,而花布美學就是其中之一。

花布本是台灣庶民常用布種,最常見的恐怕就是被單了;然而當花布開始被視為客家象徵時,一如擂茶與桐花,一場寧靜的地方美學革命便靜靜地展開了。

說它是革命可能有點煽情,不過真的有事情發生了!辦公室的素布沙發披上一角花布巾後,訪客眼睛為之一亮;學生對外活動時,戴上社區縫製的花布頭巾,立刻被認出來是自於客家學院的同學;小女孩用花布精心包覆的筆記本,也總是引來眾人驚訝的目光。

一樣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田野工作室中!老街的家飾店是我們對話的重要場景之一,曾經思索過用花布包覆磚拱,一如小女孩包覆筆記本那般;放棄之後,仍讓片片的花布舖在四扇木推大門及一方牆上。然而,跑遍城鄉客家社區的媒體朋友,看了花布,總覺它張牙舞爪地與四周格格不入。

大概是「俗豔」吧,我們這樣覺得。雖然這種自以為是的感覺很可能是中產知識份子的錯覺,但是我們仍想辦法留住花布的豔,然後去掉其中的俗。於是,透過剪裁而保留客家語彙,然後讓它融入不同語境,便成為新的美學試驗。

花布流行之後,無論喜歡與否,它已幾乎取得了客家的認同象徵資格;當我們將紅布裡的牡丹花摘取下來後,它仍然被認為是客家的。接下來再用水與漿糊調過的白膠,將牡丹貼在別的器物上,然後再用水彩廣告顏料與壓克力顏料彩繪,於是一樣樣精緻而帶有客家語彙的家飾用品,例如木質面紙盒、輕巧塑膠垃圾桶、時鐘、金屬材質的各型花器,就上架了!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一如辦公室的沙發那般,一次次驚歎之後,這些家飾品一一被帶走了。又在慧心巧手的朋友們的要求下,開設了實作課程,學員甚至遠從台北或台中來老街上課,在努力地工作一天後,帶著自己的作品,心滿意足地離開老街。

曾經有人比較傳統台語歌曲與客家山歌,發現二者在風格上的巨大差異,前者充滿情感不順遂的哀怨,被稱作「哭調仔」,後者則滿口男女調情與相褒,一派熱鬧。或許熱鬧正是客家美學的一個重要成分吧,我想,說不定花布很可能就會接續這樣的傳統!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晚上9:51 ,所屬標籤為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