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下午4:52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羅烈師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系
asii@faculty.nctu.edu.tw

前言

時序進入農曆七月,除了中元之外,客家、義民、神豬與挑擔等符號,也在台北市南京東路、台北縣樹林鎮與新竹縣枋寮義民廟前的溽暑,交織成一幅北台灣民間信仰鮮活的圖案。這個常被拿來與媽祖相提並論的義民信仰,在極少數形成於台灣的民間信仰中,規模最大,也最引人注目。這一信仰兩百年前始於鄉村,而今都會亦方興未艾,何以至是?
義民廟源起於歷次民變,民變犧牲者的埋骨所,直接促成了義民廟的興築,這些廟宇包含新埔義民廟、竹田義民祠、北港義民廟、苗栗義民廟等。在所有義民廟中,新竹新埔枋寮義民廟無疑是最核心者,因為幾乎台灣所有的義民爺都分香自枋寮。枋寮義民廟甚至於民國八十五年倡組「臺灣區褒忠義民廟聯誼會」,結果共有三十四間義民廟加入,而絕大部份皆為義民廟的分香廟。因此,要了解義民信仰,必須從枋寮義民廟入手。下文我們便從政權、外庄、中元、族群與菁英等五項要素,敘說箇中故事。

政權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事於大里杙(今臺中縣大里鄉),竹塹城(今新竹市)立即被攻陷,清廷號召各地義民,光復竹塹城。事變平定後,二百餘位維護王權殉難者的安葬處,即今之義民廟。宗教與政治之間的千絲萬縷在漢人的民間信仰中,本來就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然而義民信仰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格外引人注目。林爽文事件平定後,乾隆皇帝降旨贈匾平亂有功的各籍人民,泉州、廣東、漳州及「熟番」各獲頒「旌義」、「褒忠」、「思義」及「效順」四方匾額。這四方匾額讓泉州人建成旌義亭祭義民;使廣東人構築褒忠亭以慰忠魂;至於近乎羞辱的思義當然被遺忘;而效順則隨著熟番之消逝而杳然。皇帝所贈匾額賦予殉難義民神聖地位,確保了信仰的合法性。

外庄:經理與爐主

枋寮義民廟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係僅具正身之小祠,然而透過獨特的「外庄經理廟產」及「中元祭典外庄主調」兩制度,開始擴張。
建廟之初原有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及林先坤等四姓「首事」經管廟務與祭典。四姓為求祀事昌盛,乃於嘉慶七年(1802)簽定規約,明定「僉舉外庄誠寔之人輪流料理」廟產,以昭公信,從而擴大產業。
第一位外庄經理即為頂頂大名之姜秀巒!當時姜秀鑾活躍於九芎林,隨後受淡水同知李嗣鄴賞識,以九芎林為基礎,越過頭前溪,向北埔拓墾,建立了影響竹塹歷史極為深遠的金廣福大隘,成為竹塹城外,最有影響力的人。姜秀鑾擔任經理,意謂著義民廟的參與者擴大至九芎林。而後,再藉由姜秀鑾影響力,在金廣福大隘建立的那年(1835),枋寮義民廟的建立祀典簿制度,邀請新埔業戶擔任經理,義民信仰至此跨入新埔。外庄經理制度真正的成形是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這一年十六位地方菁英邀請大湖口、石岡子、九芎林及新埔街等四大庄輪值廟產,每庄分理三年,輪流交遞,週而復始。這一制度化輪庄設計,無疑昭告義民廟的轄區已擴張至這四大庄。
四姓所簽定規約的第二項法寶是中元祭典由外庄主調。枋寮義民廟的中元祭典組織包含三個層級:爐主、調首及緣首,爐主綜理祭典;調首分工承辦祭典事務;緣首則認捐斗燈。每年由外庄輪流承辦中元祭典,自然擴大了枋寮義民廟的轄區。調單的最底層是緣首,但是緣首並非祭典體系的最底層,真正的底層一直延伸到家戶,而完成這一工作的是奉飯制度。義民祭典期間,輪值大庄內,所有家戶以鄰里為單位,輪流每天「挑擔」至義民神位前,舉行「奉飯」儀式。總之,從總爐主到奉飯,枋寮義民廟複雜而綿密的祭典組織體系,將龐大的人口納入它的祭典區內。

中元

外庄制度中所經辦的祭典並非義民祭典,而是慶讚中元,也就是關於孤魂野鬼的祭祀。在臺灣的本土民間信仰中,厲鬼信仰為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所謂「厲鬼」是一些沒有後代子嗣供養,或者是一些橫死、冤死的靈魂;同時,「厲」也蘊含有「疾病」、「罪惡」等意思。關於七月中元鬼祭,有清一代臺灣相關事例,俯拾皆是,早在施琅渡海當年(1683),才攻下澎湖便立即在中元開祭陣亡官兵。而最具像的例子則發生於光緒十六年(1890)的竹東,當時金協成的股夥向金惠成墾戶承墾五指山等處,墾成之後,必須分界,使各安其業。然而,眾股夥卻碰到難題,原來他們認為人安必依神安,而自開墾以來,界內凡遭斃命者不計其數,若非修齋超度,則落魄何以超生?所以欲分此業,必先超度。於是他們在缺乏資金舉辦超渡儀式的情況下,只得變賣部份土地,籌措資金。
正是在這樣的鬼神信仰下,我們看到十九世紀末台灣粵庄方志作者陳朝龍所記下的中元普渡的盛況:
七月做普度,皆與土著略同,惟祭用豬羊,較土著為常。凡村社祈安建醮,先期禁屠宰,齋戒備極虔誠,延僧道建道場,或二朝、三朝,間或有五朝者。閩莊皆茹素連日,祭品亦皆用素。至尾日普度,大開屠宰,各首事及各村莊多出全副豬羊,豬以極大為尚,間有豬一頭重五百餘觔至六百觔者,羊以角長而正為尚,間有角長一尺一、二寸至一尺三、四寸者,皆數年前預蓄於家,極意飼養以備臨時應用。
簡言之,四姓規約當年所規劃「中元外庄當調」,掌握了所有竹塹居民的共同心理基礎,因此開啟了擴張的趨勢。

族群

行文至此,我們彷彿看到十九世紀中期的義民廟一幅圓熟運作的圖像,事實並非如此。咸豐六年(1856)新埔街依約接任輪值經理,然而至咸豐九年時,理當依約定由大湖口接任經理。結果大湖口不願接任經理,新埔只得繼續擔任。後來新埔街便從18561865年,連續九年擔任枋寮義民廟的廟產經理。就在這四大庄輪值經理制瀕臨崩潰的關口,戴潮春案發生,義民軍出征、殉難又歸葬。亂平之後,代理淡水同知的彰化知縣張世英在枋寮義民廟高懸「義繼褒忠」匾額,又在眾人「此係通粵之褒忠嘗,有關全粵之大典,各要忠心義氣以經理」的呼聲下,大湖口再度接任輪值經理。而且此後,四大庄輪值經理制度便一直持續到日人佔台之時。換句話說,挽救枋寮義民廟的正是戴潮春亂所引發的族群緊張。

菁英

而今,我們踏入枋寮義民廟正殿,舉頭望見神龕眉樑上的「聖旨」牌;神龕內有著「敕封褒忠義民位」、觀音等神位與捐施土地者之祿位;我們還看到了左右兩廂六張祿位牌上,縷刻著兩百年來,十三位對廟產之捐施與經理有功士紳菁英的名字;如果再到參與經辦祭典的家戶中,還會看到超過一米見方的紅色名單,上面密密麻麻寫著爐主、調首與緣首的姓名。所有這些名字構成一個龐大的名位階序體系,將竹塹城外所有的粵人菁英統合在一起。而枋寮義民廟的祭典區也由之擴大為十五大庄,包含新竹縣五峰尖石以下之全境、部份桃園縣境及一小部份新竹市境,共約一千平方公里,近六十萬人口。

從傳統鄉村到現代都市

這就是枋寮義民信仰的五項要素:政權、外庄、中元、族群與菁英,換成完整的敘述長句就是:竹塹地區粵籍的士紳菁英,在緊張的族群關係裡,運用外庄經理廟產與外庄承辦中元祭典的擴張營運模式,祭祀一群為保衛國家政權而與他族群作戰的犧牲者。
二十一世紀在台北都會區所上演的義民祭典儀式,就是把兩百年來枋寮的義民信仰濃縮成「客家」這一象徵,然後年復一年地以客家文化節為名義,在車水馬龍的中元日子裡,揮汗挑擔,再祭義民。



[1] 原文以〈揮汗挑擔,再祭義民--從傳統鄉村走到現代都會的義民信仰〉為名,刊登於《新活水》雜誌,第八期,頁98-103,民國95.09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下午4:52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