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上午9:15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9鳳崎落日

告別金門厝,不必渡船,我們上橋,飛越大河。
「有一次經過這裡,車上正好播放著馬修連恩的〈飛鼠溪〉,樂音裡的溪水聲提醒了我,我不是正要渡過頭前溪嗎?不知道什麼原因,我突然思索當年竹塹社人群帶著牛隻,扶老攜幼渡河到對面新社定居的場景。」爸爸說道。
「新社?我知道,『社』指的是原住民的聚落,所以『新社』就是原住民新建立的聚落。起初剛聽班上同學說他畢業於舊社國小時,對這特別的地名十分納悶;現在才知道,原來不但有舊社,還有新社!那說不定也有新社國小囉!」
「妳說對了,確實有新社國小。不過,言歸正傳,談一談新竹地區的原住民吧!妳在課本上已經學過,台灣的原住民在清朝統治期間,按照他們與漢文化的親疏,分別被稱為被稱為『熟番』與『生番』;至日本殖民時,依照原住民的居住地形,稱為『平埔族』與『高砂族』;至國民政府治理時期,住在平地,而且與漢文化貼近的原住民,幾乎已經消融殆盡,於是便只剩下『高山族』這個稱呼;至於『原住民』這個稱呼則是這十幾年的事情。」爸爸幫我複習了一遍台灣史。
「儘管被賦予同一個名字,其實台灣各地原住民的社會文化內涵非常豐富而歧異,所以不論是平地或山地,都可以再細分為更多族群,對嗎?」我問。
「沒錯,新竹與苗栗的平埔原住民通常被合稱為『道卡斯族』;其中,新竹的聚落則稱為『竹塹社』,這也就是竹塹命名的由來。竹塹社人的活動範圍,西南至鹽水港與中港社相對,東至鹹菜甕、龍岡及楊梅壢、中壢間的土牛與南崁社為界。竹塹社人採取比較粗放的『燒墾輪作』農耕方式,一塊土地變得不肥沃後,便遷往其他土地耕作。此外,竹塹社人還從事狩獵活動,特別是荷蘭人統治期間,大量進行鹿皮貿易時,捕鹿也一度成為重要的生計活動。」
「燒墾與狩獵都有移動的特性,那是否意味著竹塹社是個移動的族群?他們是否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從舊社遷徙到新社?」我們剛跨過了頭前溪,想到了舊社與新社之間的關聯,於是我大膽地推測道。
竹塹社竹北采田福地內部
圖片轉載新竹縣文化局文化資產導覽
「這真是個好問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來,當漢人開始墾殖新竹地區時,竹塹社人分佈於香山一帶,亦即鹽水港附近。雍正元年(1722)清廷設淡水廳,其行政中心設於竹塹,並於1733年築城。帝國所選定的城址正是竹塹社人的居所,於是社人遷往現今湳雅街一帶的舊社附近。『湳雅』一詞,無論閩南語或客家話,都指的是『泥濘』之意。隨後,果然因為水患,社人又於乾隆十四年(1749),由舊社舉族遷往新社、枋寮等處移墾,甚至再向東進,往新埔及關西等上游地區墾耕。」
馬修連恩的溪邊曲調帶著幾許大自然的浪漫,然而聽完爸爸的故事,我卻感受到隱隱的悲涼,感覺上,竹塹社人的遷徙似乎充滿著無奈。我們又很快地跨過鳳山溪,然後拎著晚餐,登上小山丘。這兒的落日壯麗,被稱為「鳳崎落日」,清朝時就享有「全淡八景」的美譽。爸爸卻偏好在這裡談古論今,順著他手指之處,我看到了出北門後的舊官道痕跡,跟著想像竹塹社人離開舊社、渡河、遷居新社,然後就從這個山腳下,往更危險、更陌生的上游求生。
鳳崎落日
圖片轉載自Zaphkiel Yang 部落格
「這兒是歷史的見證者,竹塹社人渡河之後一百年,最終忘記了父母的言語。正是此時,更大的變局悄悄地來臨」爸爸欲言又止。我們暫且闔起歷史,打開餐盒。野餐結束後,整個鳳山溪與頭前溪的燈火,接替了輝煌的晚霞。走下山丘小徑,騎上爸爸的寶馬,先跨過鳳山溪河谷,再渡過頭前溪後,我們新竹的家就在眼前了。
「晨,只有我們回到新竹嗎?」爸爸突然說。
「當然不是!還有幾千幾百呢!」今天是星期天,我指著高速公路上的車龍說。只聽爸爸神秘地笑道:
「不只如此,不只如此晚霞固然絢麗,燈火也是那麼燦爛,但是狂濤已經悄悄襲來,跟著我們回來的,還有千軍萬馬呢!明天再告訴妳!」

------

繼續閱讀:《晨晨的新竹歷史踏查》目次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上午9:15 ,所屬標籤為 , ,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