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晚上8:06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二、新堯灣:從馬來到中華

新堯灣(Siniawan)位於東馬來西來砂拉越(Sarawak),是首府古晉(Kuching)西邊30分鐘車程的一個小鎮,行政管轄屬馬來西亞聯邦砂勞越州古晉省石隆門縣,華人居民來自中國廣東東部各縣,其中又以揭陽為多,所操日常用用語為河婆客家(Hopoh Hakka)。
但請容我將時光回推到185112月,先看看這村落的前世。此時初步取得此邦統治權的白人拉者(white Rajah)所建立的布魯克(Brook)王朝已充分控制了南砂拉越,王朝的秘書史賓瑟.聖約翰(Spencer St. John)領著貴客在新天地尋幽探勝,他們僱船溯砂拉越河西進,上岸並準備登上瑟冷布山中別墅之前,在此留下了美麗的印象:
新堯灣座落於瑟冷布山腳的平原,是個很棒的市集,附近綿延幾哩低矮山坡果園的農產品,集中在此販售。……這兒差不多三百個天朝子民聚居,他們大部份開店做生意,但也有少數人種作為生。由於四周的達亞人鄉村皆來此消費,更有源源不絕的華人與馬來人金礦工輻輳於此,因此生意興隆。商家的混血女子面容姣好,勝過此邦其他任何地方。這些服裝合宜又潔淨的華人少女,真令人賞心悅目;而且他們的父母也定必以此自豪。[1]
此時這臨河的新堯灣已是熱鬧的市集,華人在此販賣達亞人種植的蔬果之外,應該也不乏來自遠方的各式生活用品雜貨,當然也必定為來往的華人與馬來人的礦工們提供飲食。這樣的市集所養活的三百人口大概是五、六十戶人家,跨種族的婚姻已經出現,不僅延續了世代傳承,血統、語文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便逐漸發生了。
然而,新堯灣本來不是華人的市集聚落,而且後來還一度苦遭毀棄而傾圯。為何如此呢?議會書記諾意爾.丹尼生(Noel Denison1874年經過此地時,回憶了兩場改變這聚落的戰爭。
先是18408月,英國人詹姆士.布魯克(James Brook)應統治者蘇丹王之邀,在新堯灣下游不遠的比力達(Belida),善用支流水道,擊潰了不受蘇丹統治的達亞人領袖。這是布魯克在砂拉越的第一場戰役,白人史無前例地成了蘇丹認可的拉者,也奠定了自己在砂拉越的新統治者地位。那場戰火波及了新堯灣:
戰前,這是個繁榮的聚落,據說有可觀的馬來人群。無奈它正座落這戰禍中心處,飽受戰火摧殘,戰爭結束時,馬來人已四處散逃,聚落的控制權落入華人手中。華人燒光了既有的建築,重建了他們自己的聚落。到1856時,新堯灣此處又再度成為繁榮的村鎮,擁有三四百位居民。[2]
原來聖約翰1851年所見那場華人榮景,其實是1840年戰後,華人取代馬來人的結果。但那只是移民世界的驚鴻一瞥,也是刻意引入華人的新興統治者,對於自身策略之成功油然而生的志得意滿。新堯灣的榮景又被下一場1857年華人所發動的奇襲首都戰役,落得煙消霧散:
它被馬來人與達亞人完全摧毀,他們趁著華人攻進古晉又撤回時,在此發動攻勢,更在下游的比力達堡壘痛擊天朝子民。而今,這聚落的一切蕩然無存,一兩個華人耕著蕞爾田園,勉力求生;整個聚落都被遺棄,大自然以草莽與叢林掩沒了所有過往繁華的路徑。
簡言之,1840年馬來人在新堯灣的地位在一場戰火後,被華人取代;維持了17年的榮景在1857年為另一場戰禍反被馬來人與比達友人所葬送;又17年後,1874年丹尼生路經此處,已逝的繁華竟然仍在荒煙蔓草中。
華人的榮景在隨後的1880年代,才又逐漸恢復榮景;不過,在訴說那段傳承至今的故事前,讓我們登上瑟冷布吧!

繼續閱讀:誰的瑟冷布(之三)




[1] 翻譯自Spencer St. John著,"Life in the Forests of the Far East: Or, Travels in Northern Borneo" V,頁162-163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1863
[2] 引自Denison 著,"Jottings made during a tour amongst the Land Dyaks of Upper Sarawak, During the Year 1874",頁15-16Singapore : Mission Press1879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晚上8:06 ,所屬標籤為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