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清晨6:17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從日式小屋舊桌,憑窗望外,一時浮沉於半部臺灣文學史中,「這裡就是小鎮的靈魂吧!」我想。
週末,人在龍潭武德殿,應邀主持「郵寄文情:鍾肇政的書信與出版」演講,講者張良澤教授與林佛兒出版家都是半世紀來臺灣文學史血淚飄搖的參與者,反而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外行。
現場來了鍾老故舊、學者、鄉人與大學生,擠滿了劍道館舊建築轉型的演講堂。教授從1961年初識鍾老而與當日文友合影於龍潭國小的老相片談起,提及當日眾人藉酒笑鬧及雨中遊覽施工中石門大壩等往事,引來哄堂大笑;更出示幾天後鍾老回覆他的第一封信,特別指著當時鍾老所列文人通訊中的名單,笑言每一條名字都是一本博碩士論文;最後預告自己正在整理及翻譯鍾老五百封情書,六十年前的情書一開封,箇中情感澎湃滿溢不說,更泛著煙屑、酒味與淚漬,引得場中觀眾嚷著要預訂新書。
談完書信,話題轉至出版。出版家先是幽默地抗議未能參與老照片當年的那場盛會,然後開始笑說鍾老是他經營出版社的「搖錢樹」。文學出版是個賠錢的行業,在事業難以為繼之時,鍾老一支翻譯快筆,一生譯了四十餘本書,協助出版社出了幾本賺錢的暢銷書,度過了難關。文學出版的艱難在白色恐怖的時代更是難上加難,出版家甚至曾為了出版吳濁流的著作,幾乎入獄;但是他堅信紙本才是王道,紙背裡的執著與不悔,必定是不朽的。
講者與聽眾問答時,當年催生新潮文庫的林醫師首先在台下發言,補充了自己對鍾老所編《臺灣文藝》,從不以為意到讚佩景仰的心路歷程;這意外地引得鍾老再次道出當年被貼上「臺獨三巨頭」,乃以抗日為主題,五十日拼出30萬字《插天山之歌》長篇小說,而後獲刊「中央日報」,成為護身符的那段往事。
演講之後,幾人同往鍾老故居,即龍潭國小教師宿舍參觀。這一排八間頗顯侷促的日式建築,差一點因校舍擴充而面臨拆除命運,而今在多方人士努力下,成立了「龍潭文學館籌備工作站」,雖然百事待興,但已引得不少訪客低迴流連,這週末我自己正是其中之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小鎮啊,何其幸運,竟得此寶,怎能不百般精雕細琢?我等待著一趟臺灣文學史踏查旅行,從南到北,自西而東,在每一個書寫角落裡,高唱低吟。
圖片來源:轉載自龍潭文學館籌備工作站(http://www.facebook.com/mllworkstation)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清晨6:17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