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上午8:14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伍禪(1904-1988)與吳濁流(1900-1976)未曾謀面,恐怕也完全不知道彼此;不過,如果盛壯之年他們相遇,一定可以用日語及客家話,秉燭長談他們在砂拉越與臺灣所面臨的國族想像。只是,對於此刻仍生活在他倆故居如新堯灣、新埔與四湖等社區的人們,這段往事還有多大意義?又能發揮多大創意呢?
吳濁流生於新竹縣新埔鎮,祖先來自廣東焦嶺,是台灣著名詩人、教師、記者與小說家,以《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等長篇社會批判小說聞名,被譽為「鐵血詩人」
伍禪則是廣東海豐人,1926年赴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習,回國後,先後在福建與廣西之中學任教。1937中日戰爭期間,伍禪赴砂拉越,任石隆門華僑學校校長,並參與編輯《砂朥越日報》。1945年戰後,先後出任古晉中華教育會主席、中華公報社社長與詩巫中華中學校長。伍禪是19401950年代砂拉越左派運動的重要人物,1952年被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出境。返回中國後,曾任中國致公黨副主席,也是第一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吳濁流的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以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以及日本、中國大陸的廣大社會為背景,描述台灣人面臨的民族感情的矛盾處境和民族認同的困惑。這部小說寫出的不只是抗日時期的民族矛盾,更是表達了台灣人近百年來夾在中日敵對中,背負的原罪及其所帶來的坎坷命運與人生。
伍禪(右)與巴金
相對於吳濁流對自己無可選擇之國族身份的莫可奈何,伍禪際遇是幸或不幸呢?他盛壯之年來到砂拉越,歷經布魯克王朝、日人統治及英人殖民等三次政權移轉,波瀾壯闊地以左派運動,訴求政權的解放。只是,吳濁流最終留在自己的土地,一隻禿筆,幾本長篇小說,描繪了至今仍影響臺灣前途的認同困境;而被驅逐了的伍禪,回到自己的祖國,儘管幾絲官場光彩,眩人眼目,但那砂拉越青春壯遊,終究成了煙塵往事。
近來,吳濁流的文學研究卷帙浩繁,早已超過吳老著作本身;新埔故居刻正整修中,四湖也成立了吳濁流紀念館。臺灣1980年代以來的本土文化運動,經一整個世代的努力,已有能力藉由反思殖民往事,眺望這島嶼的漫漫前路。
吳濁流文學獎於其故居頒獎
或者,庸俗地觀察,這幾個活力漸減的農業村落,藉由文學與故事,倒是掌握了眾人目光,除了前來低迴流連之外,也關注了此間居民的生活。
左派與地下運動曾經是馬來西亞華人的禁忌與傷痛。而今,砂拉越華人既非華僑(overseas Chinese),也不再流離(diaspora),已是不折不扣的馬來西亞公民。當國族認同也已不再無限上綱到國家忠誠的問題時,本地華人已開始反思當年左派地下運動的深沉意涵。
伍禪的故居就在新堯灣老巴剎,我想像有一天這老店會蒐集伍老在砂拉越的點點滴滴,既教導了本地年輕人地方歷史,也因此吸引了遠近人們來訪老巴剎,訝異於這村鎮的輝煌過往。
伍禪之新堯灣故居
圖片來源:
1

2
引自《中國僑網》(www.chinaqw.com.cn)
3
引自《新竹縣政府官網》(http://www.hsinchu.gov.tw)
4
筆者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上午8:14 ,所屬標籤為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