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晚上9:15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教師節才過,中秋節又到,沒有太多時間享受過節與團圓的溫馨,反而一群人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演講廳,參與2012臺北客家國際研討會。
我發表的文章是敘述一位童養媳身份之客家婦女,在中年後,買屋分戶的故事。故事中的童養媳儘管是個文盲,也只有微薄的工資收入,但最終買房增建,擁有自己的家屋。
同場則有兩位政治大學的人口學專家共同發表的跨族通婚與語言傳傳承論文。這研究利用既有的資料庫,將歷年客家族群之通婚狀況與家庭中語言使用情形進行交叉分析,一方面了解客語在年輕世代的使用情形,一方面更進一步討論家庭中權力架構的分化,尤其是母親角色在語言使用習慣上所可能發揮的影響力。經由對於當前客語的流通性與普及性提出切確之數據資料,兩位學者提出客語傳承的政策建議。
原本這篇論文的主要關懷是語言傳承的問題,但可能是受到我這篇童養媳文章的影響,會場上除了語言之外,也對於客家婦女與婚姻的話題也頗感興趣。
相對於臺灣其他族群,臺灣客家女性有較高的已婚及較低的離婚比率,這一比率已達統計學上的顯著水準,而且在各年齡層群組中,都有這種趨勢。淺白地說,客家女子較願意結婚,且較少離婚。
這一趨勢的背後是何原因呢?這當然不易簡單得知,例如,有沒有抽樣誤差?是地域性或城鄉差異所造成的?低離婚率意謂著婚姻美滿,或者只是一方隱忍的結果?凡此種種唯有更多量化推論與質性研究才能進一步解答。
不過,無論如何,在人口學上,舉世矚目之當代臺灣與南韓的逃婚現象(晚婚或不婚等),所造成社會長期變遷上的危機,似乎在客家與客庄較綿密的家庭倫理下,情形較為舒緩。
最後的公開討論時間中,一位女性朋友對於童養媳這類歷史的與傳統的客家婦女研究之外,呼籲應該也要有當代的與前瞻的婦女研究,從而以臺灣客家社會為視角,面對不婚少子的未來臺灣。一時間,會場上滿溢著一分珍惜客家婦女的情味。
當然,結婚完完全全是男男女女個人自主的權利;特別是對於結婚之後,通常在工作、社會及家庭都處於不利條件的婦女而言,更應充份尊重婦女對自己身體與生涯的自主權。只是,站在人口學的立場,更多的婚姻以及更多的後代才能支持社會長期的發展;那麼,珍惜客家女性,重視家庭與婚姻倫理,同時締造一個更有利的家庭與婚姻環境,應該也是客家研究與客家實踐的重要話題。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晚上9:15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