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大學、客庄與老街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上午8:08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週日清晨醒來後,拜前一日金曲獎頒獎典禮之賜,意外地自修了一堂客家流行音樂史。
  今年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獎入圍的有官靈芝《人靚不如命靚》(創異音樂)、山狗大樂團後生團《禾浪》、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攬花去》(旭日文化)以及《ButterLife》(威德文化),而最佳客語歌手獎入圍者除了前述羅思容與官靈芝外,尚有東東(湯運煥)。成績揭曉後,兩獎項皆由羅思容的《攬花去》獲得。
  這些入圍者其實都大有來頭,例如有30年歌手經驗的官靈芝,爵士曲風最受好評,2010獲得客語金曲歌手獎,2011金曲獎頒獎典禮中則與紀曉君同臺表演「天籟爵醒」,撼動全場。山狗大則是客家樂團的先驅者,團長顏志文是專業的音樂人,1997樂團出版首張客家歌曲專輯「係麼人佇介唱山歌」(是誰在那兒唱山歌)以及陳永淘的「頭擺介事情」(往事),是當代客家新音樂的里程碑;而我正是在顏志文所撰文的引導下,上了今晨的音樂史。
  這個音樂史的起點是吳盛智(1944-1983),1973的專輯《無緣》一方面充滿濃厚傳統山歌風格,但是新創曲〈無緣〉成為當代新曲先聲。吳盛智意外的車禍喪生,或許正象徵傳統風格的客家流行音樂畫上休止符。
  此後先有過渡階段的多產創作者林子淵(1956-1993);其次是十餘年來客家界家喻戶曉的黃連煜、顏志文、陳永淘、劉劭希、謝宇威、及林生祥等,民謠、搖滾、異文化融合各擅勝場,而這也正是我目前為止最喜歡列為教材的歌曲與歌手;至最近三五年新銳創作者如雨後春筍,幾乎所有主流音樂的曲風皆見於客家歌曲。
  在當前音樂市場如此競爭激烈,而客家音樂又艱困百倍的情況下,客家新音樂的創作者尚能有如此豐富多元地展現,幾乎是不可思議的。這其中,顏志文很早就提倡的「客家與藍調」,最引起我這門外漢好奇。
  藍調起源於過去美國黑人奴隸的讚美歌、勞動歌曲、叫喊和聖歌,這一起源於西非的曲風,對美國和西方流行音樂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在一般常識裡,傳統客家民謠具有清楚的族群表徵,具有封閉性與地域性,跟不上潮流。但依顏志文的理解,從音樂的角度觀察和比較,藍調和客家山歌在五聲音階、曲式與表演方式等方面,其實有明顯的共通性。
  羅思容的〈攬花去〉「山花無日不春風,胭紅輕紫點新妝;還向世間現本色,春光一抹心自芳。哦攬花去,攬花去。  走向吊橋探春,斑駁的石岸,白花盛開,隨風而逝。心香一瓣哪,又見桃花開滿河畔,點點落江心。攬花去哦 攬花去」唱的是春日在吊橋上迎風展臂,攬花入懷,也被山景擁抱的心情。她說:「唱出土地,唱出人的生命,那種底層的聲音這就是藍調,我們的山歌,我們客家音樂。」於是傳統客家山歌元素便和鄉村藍調結合,成了現代的客家山歌。
  重聽吳盛智的〈十朝歌〉的生動俚俗以及〈桃花過渡〉的輕佻逗趣,讓我一時又掉進童年的唱片裡;江山代有人才出,不知有沒有口操rap客語的年輕人也能掌握箇中三昧,笑納明年金曲。
圖片說明:

羅思容於女書店發表會的海報

吳盛智《無緣》唱片,引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guanyuu/423104979/sizes/o/in/photostream/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上午8:08 ,所屬標籤為。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