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中午12:28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燒領神衣分媽婆,愛麼?」年輕的紙糊藝師拿出兩款紙製神衣,述說著他阿公當年在新埔與天宮前,販售媽祖神衣的場景。

筆者與劉姓糊紙家族的機緣始於義民祭典。這個北臺灣最大型的民間信仰盛會,定名為義民節,每年農曆七月十八至二十日舉行,如果再加上先期的家戶奉飯儀式,為期長達一個多月。義民祭典以梁皇法會為主軸的慶讚中元儀式,有著身軀龐大的神豬、高聳的燈篙、隨水漂流的水燈、以及鎮守廟門的大士爺等豐富的文化象徵。

大士爺係以竹材為骨骼,粗紙為血肉,細紙為衣履,再加彩筆裝點,造就了一付巍峨震懾的鬼王形象,在普度場前,維持眾鬼秩序。劉家從事的就是大士爺及周邊紙製祭祀用品的紙糊工藝,筆者與研究生參與觀察義民祭典時,注意到了這個傳統信仰儀式的服務產業。

細究之後,方知新埔劉家幾乎是全臺紙糊大士爺最重要的生產中心。劉家本身製作的大士爺不僅在桃竹苗擁有極高的市佔率,甚至南臺灣與東臺灣都有劉家的市場。尤其是大士爺構件中最重要的頭部,全臺大部份業者都委託新埔劉家製作。

劉家當然不僅僅製作大士爺及其周邊紙糊工藝,其他如燈籠、花燈、醮壇、水燈牌等各式紙糊,也都是他們的營業項目;實際上,他們的工廠與團隊也可以執行傳統民間信仰習俗之儀式空間的布置工作。

然而,在忙碌的工廠中,此刻,劉家的紙糊工藝正面臨著轉型與傳承的關鍵時刻。劉家紙糊基本上屬於製造業,但是儀式產業卻是服務業,劉家的發展往往受制於他人。以喪葬儀式用品為例,原本葬禮紙糊是劉家重要的營業項目之一,但是現今殯葬業者的營業規模與範圍不斷擴大,連帶儀式也逐漸轉變,結果劉家就完全失去這個市場了。

只要醮典與中元等傳統民間信仰的習俗繼續維持,劉家紙糊就會在這樣的傳統市場需求下,持續營運。只是劉家不應該只是依附著傳統維生,於是在縣文化局的輔導下,劉家將住辦合一的家屋前段,改裝成紙糊工藝的展示館,以文化創意產業的視野,重塑紙糊工藝。

那麼新埔紙糊的前景何在呢?筆者有兩點觀察:

其一為傳統面向,任何產業都離不開市場,而市場需求的背後有其消費文化,因此,紙糊工藝的當務之急自然是要繼續以更細緻的產品,一方面消極地保住傳統儀式文化下的市場消費需求;甚至以此賦與傳統文化細膩的風格,從而積極地開拓傳統型態的市場。

其二為當代面向,以多元與創意的想像,在儀式文化的需求之外,因應平素生活中的美學文化需求,提供創意的商品。

換言之,此刻吾人勉力苦思紙糊大士的未來時,應該要同時兼顧其儀式傳統與當代創新兩種不同市場需求,更要留意這兩種市場背後不同的消費文化。

在劉家第五代傳人劉保志獲行政院客委會築夢計畫獎助,赴日本見習祭典紙糊的前夕,筆者在劉家的展示館內聆聽媽婆神衣的往事。心中思及,而今崇拜媽祖的文化依舊熾熱,但是燒化神衣的習俗早已消失,於是神衣工藝亦不復存。

那麼紙糊大士呢?如何確保傳統文化需求,又同時開創當代文化市場呢?我想這正是青年紙糊藝師日本行的功課吧!
圖片來源:感謝嚴苹菁老師提供。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中午12:28 ,所屬標籤為 ,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