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羅烈師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上午9:54
更大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流連網路書店,偶爾看到《猴子與螃蟹》。這繪本故事收錄並改寫了十四篇日本與台灣學者部落採集報告,作者希望這些故事可以幫助台灣一般社會大眾重新建構原住民的歷史圖像,碰觸原住民的生活原貌。

但是引起我興趣的卻是書名!兒時印象中,纏著大人央求講故事的我最百聽不厭的就是〈猴仔摎毛蟹〉的故事:「頭擺頭擺有一條猴仔摎毛蟹,佢兩儕去山頂料,猴子拈到一个蘋果核,毛蟹拈到一个飯團……」。彷彿他倆遊玩的就是老街後山,而那些見義勇為替螃蟹打抱不平的正是街上來往的商販。

然而有時候大人不堪其擾或者故意捉弄人時,就會假裝地以高興的口吻說:「頭擺頭擺有一條猴仔摎毛蟹……」,我聚精匯神,正待聆聽時,大人卻話鋒一轉:「……猴仔翻觔斗,毛蟹爬等走!」然後就揚長而去了,留下我大聲嚷嚷地抗議。

自己有了孩子後,也這樣用海陸客語,說著一樣的故事,玩著一樣的把戲,還滿以為這是個道地的客家故事,而故事中的猴子依舊奸詐狡猾,而螃蟹也仍然憨直弱小。

然而,猴子與螃蟹竟然是原住民的故事?排灣故事裡的他倆在遊玩、工作與訪友的路上發生了一堆趣事,是情誼深厚的好朋友。於是我又翻檢台灣原住民故事,發現他倆玩的遊戲十分危險,猴子被燒死而復活,螃蟹則切割猴子的心臟與肢體,矇騙猴子吃自己的肉。

再認真查考資料,才又赫然得知,猴蟹之戰更是日本童話故事的名篇,而且還有著不同版本。故事裡他倆爭搶年糕,猴子想欺騙螃蟹,卻反被夾得屁股通紅,逃到山林;或者交換飯團與柿種,猴子既吃了飯團又覬覦結果的柿子,最後被螃蟹教訓了一頓。

原來猴子與螃蟹是日本人帶來台灣的故事,然後廣為流傳,既非客家也不是原住民的傳統故事。而且,也說不定這故事的本源其實是日本以外的其他地區。

那麼如何看待這種台灣百年傳統的寓言故事呢?我想這是文化傳播的絕佳例子吧!傳播的來源固然重要,但是文化接受者對這文化內容的增刪、重組與詮釋,更是重要。

研究者應該可以針對這些故事進行內容與結構分析,發現相同的故事經過不同文化的改寫後,產生了什麼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呈現了不同文化間何種特色。例如,有人認為猴蟹之戰正是陸民族與海民族的對抗,也有研究者指出這是習於近利的採食民族最終不敵農商民族的歷史心理投射。

竹塹城的閩籍文人在十九世紀末對風俗異於土著(指閩人自己)有這樣的觀察:「同一衣冠,一經客人穿戴,別成客人裝束,同一樂器,一經客人吹打,別是客人腔調。」這一觀察告訴我們,台灣是個文化交流頻繁的島嶼,在相似的文化形貌下,各處居民卻仍能產生秀異的文化內涵。

(立報客說客話專欄2009/3/15)


這篇文章發表於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上午9:54 ,所屬標籤為 ,
透過此 RSS 2.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
直接留言

0 留言: